零零七、姻亲与血亲-第2/3页
对孟淑妃,虽然没有和小周氏的刻骨铭心,可多年陪伴的情分,和孟淑妃端正的人品,让桓康对她比旁的人高看三分。他不想因不相干的人扫兴,只接过茶,说起崇仪主动请旨赐婚的事。
“孤王看了名册,你那侄女年岁小了些,不过,孤看崇仪就喜欢她的活泼。你看她和李氏处不处得来?”老三媳妇进门晚,平时也非显山露水的人,对她的印象最淡。
淑妃也在榻上坐下,拾起装着五色绳线的篮子,低头在灯下比着丝线的色调,与他闲话家常般淡淡地笑。
“燕辞的性子好,没什么处不来的。”
灯下看美人,淑妃保养得意的柔荑蕴着莹亮光泽,桓康王心念微动,探手拨开她手里的线绳,亲昵地和她打趣:
“一边是儿媳,一边是娘家侄女,你往后可不许偏心。”
“燕辞端庄温和,不会和小孩子计较。”
淑妃从未见过孟窅,只听桐雨说,是个漂亮的小姑娘,长相随她弟媳更多些。她原想寻个机会让那孩子落选,先前才故意放任童氏的谣言不理会。只想着待出宫时,她厚厚赏赐孟窅,凭着父亲当朝太师的名号,当能给她选个好人家。
崇仪什么时候见的那孩子,又怎会突然请旨赐婚,她心里没有底。
“这段日子忙着。等明天,我抽空见一见那孩子。”这是先和桓康报备的意思。她虽然主理六宫,却没有可以依仗的荣宠,因此一开始就给自己划下一道界线,万事不敢擅专。
桓康果然满意地点头。他从前不喜欢淑妃,嫌她不解风情,和她说话就像朝堂奏对。她就像一本典籍,事事讲究尺度规矩,行事说话都显得木讷。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有个人替他约束六宫,他又体会出淑妃的便利。加之,淑妃虽为人拘谨,到底是个女人,不像朝臣动辄忠言逆耳,对他最是顺从,他如今愈发倚重她。
次日教习方毕,蒹葭殿大管事花逢春奉了淑妃的旨意来请人。孟窅照常与胡瑶比肩走出来,乍然听顾嬷嬷引见花逢春,下意识地去看胡瑶。
“还愣着做什么?!快去。”说着,还想让荼白去递荷包,转而想起那位是孟窅的亲姑姑,哪里需要她出面替孟窅周全。
两人身后跟着出来的是风寒才愈的曹韵婵。她躺了好些日子,脸色还苍白着,下巴尖锥子似的,配着她眼底的阴郁看得渗人。
一众佳丽的目送下,顾嬷嬷好声好色地送孟窅出门。曹韵婵的眼神暗了暗,转头去看身后的童晏华,脸色比她还阴沉。她心底里发笑,最好孟窅向淑妃哭诉一番,狠狠地找童氏的晦气。
“小姐。”荼白走上来扶着她,“刚才曹姑娘看童姑娘的眼神怪吓人的。”好像盯着猎物的野狼,下一刻就要扑上去。
胡瑶转身时不着痕迹地捎带一眼,童氏正玩着曹氏说话,而曹氏显得意兴阑珊。那天在映月池边究竟发生过什么?曹韵婵怎么落的水?恭王的出现是不是真的碰巧?
本来这桩事已经淡了,她无谓深究。眼下看来,童氏的英勇事迹之后另有内情。胡瑶想着,回头该提醒孟窅远离这二人,以免被无辜牵连。
昨天夜里才下过雪,沿路的草木仿佛过着一层薄薄的糖霜,朱漆画彩的宫廊曲折蜿蜒。花逢春走在前头不怎么说话,只有孟窅问话时,才笑眯眯地回话。
“娘娘早就想见一见姑娘,前阵子忙着别院教习,这些天下雪,又紧着忙各宫的炭例派放,这眼看着就是年关,实在脱不出身。这不,今儿才得一些空,就催着老奴去请姑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