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第2/4页
像这种连续搬砖一个月的经历,绝对让众人对这份工作有更深的认识。不管是将这份工作当做是自己的最低目标还是未来的就业方向,对其基本情况足够了解才能让人做出理性的判断。
但是有时候理性的判断是不行的,如果单靠这个就有用的话,每个人都会成为好学生。
很多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在于能不能长时间坚持。如果个人意志力不强的话,就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了。而一个良好的团体对人的影响真的非常大,这也是为何考研寝室屡见不鲜的原因。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氛围同样重要,而李思源所做的便是为这五人营造这个氛围。
成绩出来的那一个晚上,五人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李思源的办公室。不得不说,分数考高了腰板都能挺直。
不过五人进去的好像不是时候,李思源正在跟林晓可聊视频。
李思源看到他们来了,跟林晓可说了一声便结束了通话。
小雷看到这幅情景,说道:“真是的,才刚进来就被喂了一口狗粮。”
“臭小子说什么呢,我们只是普通朋友。”
“普通朋友天天晚上聊视频,说出来谁信啊。”
这个问题其实李思源也早就认识到了,但是也没有多想。想多了反而容易出错。见五人也来了,李思源说道:“虽然你们这次考得不错,但是接下来还要继续努力啊。特别是小钱和小吴,虽然你们进步最大,但是也只是拿了最容易拿的分而已,现在也还不是放松的时候。你们几个人也不用担心,成绩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
程,贵在坚持。”
接下来的几个月李思源都是在办这事。经历过几次月考之后,那些学生的成绩都稳步提升,虽然还是不太够看,但是成绩提高的事实就摆在那的。
每次考试前李思源都会把那五个人聚在一起,按文理科分开交换观看对方的笔记。
为了能让对方看得懂,李思源要求他们把字都写清楚,而想要写清楚就必须慢下来,在记笔记的过程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而且这几个人经过那么长时间的相处,各自之间都非常熟悉,还经常会给对方挑毛病。再加上本身实力都差不多,有的时候一个知识点都记错的话还得靠李思源在网上搜索进行裁定。
李思源在心理辅导的时候也给了他们很多心理暗示,用自己的权威性对他们进行表扬,激励他们的自信心。而且全校就只有他们五人来此接受心理辅导,在潜意识当中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觉得自己跟其他人不同。
就好像尖子班的学生虽然不会在口头上看不起普通班的学生,但是潜意识中认为自己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理所应当。这种鄙视链在学校当中,甚至于其他领域都非常常见。
人们为了维护本身地位所愿意付出的努力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而这几天校长是笑的最开心的,因为这一次校长赌对了,至少心中的石头总算是放下了。不过校长觉得有些吃亏,如果把五个好苗子交给李思源指导的话,说不定真的能弄出来一个状元苗子。
李思源要是知道校长心中是这个想法,绝对连夜跑路了,这是真的不把老师当人了,完全把老师当神来看待。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李思源决定低调行事,慢慢淡出人们视野总比身败名裂后再退出强。钱不钱的都无所谓,平平安安才是真。合同马上就要到期了,别到时候“晚节不保”。
不过李思源的突然加入确实打乱了学校里面原有的教学环境,很多学生都来李思源的办公室向李思源取经。弄到最后李思源实在是没办法了,让那些学生暑假的时候去工地上干活,这样就能好好体会。
不过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真的难到李思源了,李思远对教学确实是一窍不通,面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李思源也只能回答个大概,像那种直接询问学习技巧的问题,李思源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没办法,李思源只能采用公告栏的方式回答了部分问题。
高自尊者关注自己的优势,寻找机会发挥优势做到杰出,最终提升自我;低自尊者则倾向于找出自己的缺点加以纠正,以做到胜任、避免失败。正如施耐德所认为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有人会努力上升,使自己实现优越,也有一些人则是自我催眠,让自己看起来很优越。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有很多人会购买苹果公司的产品,尽管这些产品超过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生活的重心放在提高自己的收入上,而是通过购买苹果的产品让他们看起来收入很高。当然,这类现象还是浮现于表面,很容易被人们认识和纠正。真正可悲的是很多人都已经将此内化为自己的生活风格,自身还毫不知情。 被父母宠坏了的孩子极具代表性。这些孩子的优越目标就是让自己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毕竟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就是如此。但是当他们进入学校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不再受到关注,于是就开始哭闹。毕竟在这种孩子的认知中,哭闹是获得关注的最好的方法。但是当你问这些孩子为什么哭闹时,他们不会这么回答。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小孩会说自己想回家、想妈妈。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刚入学的小孩身上。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小孩已经能够适应学校的生活。而被宠坏了的孩子在哭闹时说自己想妈妈,实际上想要的成为焦点的感觉。当然,并不是所有被宠坏了的小孩都会一直哭闹,小孩并不笨,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一办法并不实用,有一些小孩会出现退行的形式,如睡觉尿床。这是由其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所导致的,不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观念,这种情况就难以消除。当然,并不是所有被宠坏了的孩子获得关注的方式都是惹麻烦,一些孩子会发现成绩好的小孩更容易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所以这些孩子会开始努力学习,获得关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错误的行为观念是不可取的,一旦这种外界的关注消失,就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冲击。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任何人都无法达到绝对优越。但是在人们追寻自己的优越目标时,有些人会学习如何让自己变得优越,有些人则只学会了如何让自己感觉很优越,有意或无意地催眠自己。但是这种催眠是无效的。客观环境依然存在,依然会激发自卑感。这种自我催眠的补偿性的行为只会让人逃避问题,而逃避的最极端的方式就是自杀。不难发现很多自杀者都将过错归结于他人。例如高考之后很多人自杀的原因是高考失利,表面上高考失利貌似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他们的说辞往往会设计到辜负父母老师的栽培和期望,无颜面对父母之类的话,这就是他们将自己自杀这件事情的责任推脱于别人的说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