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际会间奇人遇异兽 归隐后高士远谋-第3/4页
“举凡遇到不平之事,辄拔刀相向,必欲除之而后快。因此,方圆百里之内,所有剪径毛贼,一律收剑自保,望峰息心。因了她的威慑力,周围一百余座村庄居民安居乐业,不受强人所蹂躏。因此,百性敬之如神。这样一位女中丈夫,却称自己的居处为‘绝情堡’,让人不由得思绪万千。
“我曾劝过她,是否另拟一名号取代之,她不肯,反诘我曰:‘对奸佞淫邪之人,你好讲得情与爱么?如果是,那也只能是黑白不辩的糊涂之爱。我恨不得遇而尽诛,以快人心。‘绝情’二字何以为过?我倒要劝你一句,虽然出家,古佛青灯,法号长诵,广布大慈大悲却也要认一认正理,哪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普渡众生,必要之际,惩恶扬善,也不为过。’
“瞧她如此一番理论,我也不好再相强,反倒让她给说得雄心难泯。我与她本就是疆场女将,对十恶不敕走火入魔之徒,也就不惧以血刃相向,保一方百姓平安度日才是大善。身在乡野报国既无门,替天行道却是心有余力而为之。”
一气说这了这么多,足见师太忆起往事,特别是风雨故人,津津乐道,是那样情真意切。谈兴之高,实令玉琳、如婵感到意外。她俩日日在师太门下习艺,时间一久,羽翼已自渐趋丰满,自知师太虽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却又难得如此谈锋健强。她俩蛮有兴致地听师太往下述说。
师太沉浸往事,真正是意之深深,情之切切:“我与她虽经军旅岁月,散作天各一方,但彼此相思之情却随年月增长而愈烈。我们以特殊手法传递讯息,遥相响应。我们约定以传统节日端午、中秋及重阳,农历大年,还有各自诞生日为期,各遣信使致意。今接她来书,言明她也于夕阳晚景,破例开门授徒,承继自己艺业。这对你辈正是极好机遇。故此,我正好荐一人到她门下受艺。”
师太说到此处,抬起头来望了望俩人。玉琳和如婵心里明白,那一眼的含义是什么。师太受徒如子,不想让人说她存有偏心。因此她那一望是要俩人自告奋勇或者推举别人;还有一层,那就是有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正好印证俩人内心的修为究竟如何?单从表面来看,俩人都无自私自利、急功趋利之像。
玉琳是个水晶球的心眼,透透亮。师太一望之下,她早心里有数。当下,她近一步跪下,手抚师太的膝部,情意深长地道:“我愿服侍在您老人家身边。”
师太颔首微笑,转脸对如婵道:“婵儿,你琳姐荐你去‘绝情堡’呢,机缘难遇,速去准备一番。”
如婵一听琳姐将这绝好机遇让与自己,心下万分感激,深含敬意地看了一眼玉琳,尔后禀道:“婵儿自思才智远不及琳姐,前去‘绝情堡’非她不可。琳姐的好意我心领了。只这习练武学精华,不是绝顶聪明,那是不行的。婵儿在您老人家面前及琳姐份上,不会故意谦虚,还望您老慎重些为好。”
师太看如婵说得认真,回转脸来满含期望,笑意融融地注视玉琳,半晌,这才下了决心似的说道:“琳儿,婵儿话语之中含义深切,若再婉推便是负了她的一番真情。此行你就替为师辛苦一趟吧。”
玉琳望着师太无限期待、如婵信任敬重的目光,心想若再谦虚反为不美了,对师父深跪下去,再对如婵施了礼,郑重地接受下来:“如此美意,玉琳恭敬不如从命,只有拜谢师父和婵妹了!玉琳此行,定当不负你们的厚意,好好儿研习。只是玉琳不能早晚侍奉师父,还要拜托婵妹多添孝心了!”
师太转向玉琳笑道:“这样一来就对了。好吧,你既应允,我这便去修书一封与你带上。”
当晚,师太正襟危坐,秉烛夜书。刚刚开得一个头,师太的脑中立时现出师妹那娇美秀丽,而又充满刚烈勇毅的面庞。
一回到往日那血与火的疆场,师太不禁心潮澎湃,抚案垂泪,转而击节高歌,其慷慨之气,缠绵之情,一如江湖奔泻,或蓝湖粼波,却又那样奔放那样柔婉。
韩元帅忧郁而故,韩夫人也已作古。我辈之人,也都垂垂老矣。唉,人生如梦,逝者如斯夫!他们夫妇留给后人的,是闪耀着光芒的辉煌一页,被史家誉为民族英雄,彪炳千秋。我们这一代呢?岁月匆匆,徒活一大把年纪,虽曾为了民族大义而浴血呐喊过,却不曾有过什么建树,以励后学之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