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银若海做手镯局-第3/9页





        银若海出生于双江市山区农家,家里不富裕。他8年前从清江大学新闻学院广告专业毕业,招考进了清江日报。那种迫切希望改变处境出人投地的愿望,时时鞭策着他。也可以说,他的心中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他到清江日报广告部,从最底层的拉广告的广告员干起。来报社广告部练了两年手后,他便开始发飚,广告业务一年做到了100多万、200多万元。报社年终总结时,他总是受表扬。刘平原对此印象深刻。刘平原调出报社后,银若海进一步发飚,广告业务达到了年300万,最多的做到了400来万,成了报社广告员中的头号明星。他的年收入,也达到了30来万元,超过了报社社长、总编辑。但收入的大幅增加,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快乐,因为广告员在报社的地位,不可能太高。两年前被提拔到广告部副主任的岗位上后,收入反而少了一大截,但许多原来对他尊重不够的人,对他尊重起来,下面的广告员,对他也使用起马屁来,对此他很知足。这些金钱之外的东西,胜过金钱的。在副主任的岗位上,他的才干得到进一步发挥,他领导的那部分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业务量不是翻一翻,而是孙悟空翻跟斗一样,翻了好几翻。

        刘平原回报社后个把月,还在调研期间,广告部的老主任年龄到点了,退了下来,谁上?刘平原马上想到了银若海。在调研中,他了解到了银苦海在他离开报社一段时间里的优秀表现。在他的提议下,银若海代理广告部主任,主持广告部工作。没有直接把银若海提拔到广告部主任的岗位上,刘平原有他的考虑。他想再观察观察,看他在广告部一把手的位置上,是否也如鱼得水?不少的人,在较低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但进入更高层后,便有些力不从心。国外管理学家总结出了一个彼得原理,说的是不少的人,由于工作能力强,被一次又一次提拔,直到最后提拔到了他不能胜任的岗位。这于个人,于社会,都不是一件好事。另外,刘平原打算在用人上来一个大动作。他的大动作,便是全员聘任。他想,就是银若海很能胜任广告部主任的工作,让他在聘任的浪涛中再雄心勃勃竞争一番,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已是广告部主任了,再来重新竞聘主任,便会少了雄心而多了一分担心,心态便截然不同了。这于工作显然是不利的。

        这天,银若海见刘平原办公室门是关着的,便问总编室主任范大为:“刘总是不是出差了,我找他有事。”他已这样问过范大为一次了。那次刘平原是到省里开会,就在本城。这次再问,银若海便感觉有些怪怪的,好在范大为没有注意,谢天谢地。范大为告诉他,刘平原是到北京出差去了,3天后回来。银若海在心中长舒了一口气。晚上,他把小小的玉盒子装进口袋,直奔刘平原家。

        刘平原的妻子邓美鹃,银若海也很熟悉。他们同为双江市人,是老乡。银若海来报社不久,得知刘平原夫妻都是双江市老乡,想找他们做靠山,便想方设法与他们套近乎,渐渐地熟了后,银若海几次到刘平原家拜访。刘平原夫妇对这个出生农家朴实的小伙子,并不反感,显得比较热情。他们夫妇本就是比较热情的人,随和,没有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到刘平原家,银若海从不空手,但提的无非是乡下的土特产如土鸡蛋、腊肉什么的。邓美鹃也没有什么顾忌,高高兴兴收了。当然,他们也给了他不少鼓励,使这个原本孤独的农家孩子,倍感温暖。做了代理广告部主任后,权限增大,不乏捞灰色收入的空间:如找个理由给某个大客户特殊的价格优惠,从中收取巨额红包等。但他没有轻举妄动,他不想弄脏自己的羽毛。他有自己争取更高地位的抱负,如扶正做广告部主任,如做报社分管广告经营等的副社长之类。不过,他暂时没有更高的抱负了。如果有的话,那是好高骛远了。他有自知之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