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战前会议
    
不到一个半小时,装甲车就下了高速,驶进了一座商场的停车场,这里早已停着一辆大蜗级战术运输车和3辆黄蚁级轻装甲车。
白舒下了车,忍不住对运输车仔细端详了起来。
运输车高大宽长,采用8轴16轮一体式底盘,油电混合推动,高超4米、宽3米,长超15米,车身由钛合金和进口贫铀复合装甲构成,关键位置还布置了爆炸反应装甲。车身分3段布局,分别是驾驶室,紧接着是一段长3米的武器舱,最后是工作舱。从查阅的到资料上得知,武器舱的活力满满,前半部分布置了可收纳式遥控武器站,集7.62毫米4管加特林机枪、40毫米枪榴弹、综合观瞄镜于一身;后半部分分为左中右三块,正中的是四乘六“冰格”小型垂直发射阵,内装弩箭13反坦克导弹、流星镖近程防空导弹;左侧收纳64架蜂群无人机,右侧是光电磁焰一体式防御系统,能压制6公里范围内的激光瞄准器。最令白舒惊讶的是,车身多个位置都有微微的凸起,乍一看并不起眼,但白舒还是认出来了。
隆多见白舒在观察车身上的凸起,解释说:“这是自动驾驶的成像雷达。”白舒却摇了摇头,说:“这是小型X波段雷达,一般作为坦克上的APS主动防御系统的火控雷达,用在自动驾驶上简直是牛刀杀鸡,看来大蜗预留了未来的升级空间。”
还有一点白舒没说出来,据他推测,3个分段的总重量不过20吨,使用一般运输车的底盘已经绰绰有余。但大蜗用的却是战略导弹发射车的特种底盘,其操纵性、越野性、可靠性都是顶尖的,唯一的缺点是造价高昂,一辆不低于1500万!
白舒不由得想起之前李平峰给他吹嘘的关于调查署的豪绰例子。
调查署干员的装备至少比警察先进3代,比军队先进1代。三战期间小规模测试的光学隐身衣,在调查署里是每位干员外勤的标准装备;战术耳罩按使用者的耳廓形状专门定做;防弹护镜、防弹衣、护甲、甚至外骨骼等,只要提申请,都能按个人的身体特征订做。主武器和副武器必须统一,但干员可以额外申请增加辅助武器。例如,1队队长石志坚对邻国的K-11D复合步枪情有独钟,特地走了申请程序,当时这款步枪已经停产,买不到,后勤院索性通过外交渠道搞来了这款步枪的设计图,直接3D打印,全署就两把,一把石队长出勤使用,另一把石队长备用;又例如3队的陈星火,申请将自己副武器的子弹换成9毫米脱壳穿甲弹,价格是普通子弹的3倍,毫无阻碍的也通过了。
战争结束前一个星期,白舒调到南部战区总后勤署养伤,龙虾尾、螃蟹腿的自助早餐也吃过几回,自以为见过世面,但还是被调查署的高预算、高规格惊讶到了。
只听“滋”的一声响,大蜗的气密门打开了,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脚步声,队长李平峰走了出来。他的嘴里叼着香烟,用锐利的眼神上下打量着隆多和白舒,就这么站着,直到嘴角露出难以觉察的满意微笑,才招手允许他们进来。然后自己又待在门口猛吸了两口烟,才依依不舍地踩灭了香烟,踢到车外,进了车里。
李平峰,原名李平锋,32岁,现任超自然现象调查署调查院第2小队队长,绰号“山猫”。18岁入伍,由于一些不愿透露的原因,20岁那年把名字里的锋改成了峰。曾任西部战区第36集团军直属特种侦察连队队长,曾获一等功1次,
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是战区的风云人物!后来被调到地狱火特战队,直接当了2队的队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副署长评价他是一位指挥能力、战斗能力、心理素质都异常出色的人才。
2队其余的成员已经到齐,隆多一进车门,大家都齐刷刷地向他看去,弄得他莫名其妙,但随即明白过来,他们看的是自己身后的白舒。
立体投影桌周围站着全部8名队员,除队长、隆多、白舒以外,其他队员分别是周勇君(绰号大刀)、陈哲、陈广田、谢永飞、唐丽娟。李平峰清了清喉,对大伙说:“今次参与行动的还有1队和5队,力量比较单薄,其他小队都不在本省,短时间内无法驰援我们。”说到这,李平峰环视一周,确认没有从谁的眼里看出胆怯和犹豫以后,他嘴角上扬微微一笑,继续说:“任务的核心是火力侦察,我再重复一次,任务的核心是火力侦察,不是击毙,给老子记住这个前提。”7名成员齐声应道:“是!”然后,3支小队通过专网“领路”(Link-Root)开了一个简短的战术会议,明确了各队的埋伏阵位、火力配置、交火原则、再建上限等,剩下的方案细节就交给了白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