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重新来过知真味
只见杨戬手里拿着赤心剑,笑眯眯地站在我的身后,我如同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扑过去痛哭流涕。
“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依。哭什么?一切都结束了,我十年后的大英雄,在你感到幸福的时候,其实是最糟糕的时候,因为你最珍贵的东西在一点点消磨。现在,你感到最糟糕的时候,才是你真正重生的时候。不是你对《道德经》感悟不透,原来是你一直停留在表面的华丽上,所以阻滞了你练就第三只慧眼呀。人们仰望了几千年的月圆月缺,传说着广寒宫、嫦娥和玉兔,谁能想到真相竟是脚下的地球在上面的投影?流传中人人敬畏、可以幻化的鬼神,被你们的现代科技和无神论批为虚无,谁又能相信却是真实存在着的无影无形的客观次物质?”顿了顿,杨戬又说,“姬红已经回家了,不管你甘不甘心,眼下你和她的一切已经结束了,你必须马上从其中摆脱出来,重新做回自己。但以现在的身份你是无法再回学院了,你要隐藏、不,是忘记易恒这个名字和之前有关的所有事情,更名万溪谷,一会儿我给你易容,变成一个黑矮挫,继续到精英学院去做旁听生,要汲取这次的教训,专心致志地深入研习《道德经》和《易经》,并以此为基点,在现实中历练成自己的第三只眼睛,体会到那个人迹罕至的境界,成就自己的正果。”
我听着杨戬的说教,内心感到深深的悔悟,反思着这一切因果,真是咎由自取呀。我狠狠地点点头,接过杨戬递过来的赤心剑,就意味着重新接下了一种责任。
回到住处,我翻出因为玩乐和生计、被压在箱底很久的功课,开始温习《道德经》中关于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方法的内容:
《道德经》第二十章讲到:那些被坚持的真理与以谬传谬的附会之说有什么差别呢?(它们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那些被人们欣赏喜好的东西与被嫌弃厌恶的事物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他们只是表现的形式和被人欣赏的角度不同而已)。虽然如此,但大多数人都畏惧的事情,(在没有弄清楚真相之前)我也不能不畏惧,因为这些事情一定有它的毒害性和可怕的一面。然而我却并不能仅仅像其他人那样停留在畏惧这一面上,而要更深入、更广阔的认识事物的其他方面。因为广阔无边的宇宙中有无数个悬而未决的或不曾了解的问题等待发现,所以我不能像众人那样把观点停留在表层浅显的道理上不再加以深究。因此,当众人都喜欢对一种时髦的观点点点评评、附炎趋势地凑热闹时,我却在独自去深究那些尚未形成的现象、即将出现的苗头,去找寻其中深刻的因果关系。正因为尚未形成,所以有许多可能性存在,便会使这种先兆飘忽不定,好像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所以,当众人都按照已知的方法去作为而获得回报时,我却因为迟迟不肯随合而要去在现实的基础上看得更远、想的更多便显得格格不入,在众人眼里,我真是个愚蠢的人呀!事物的未知领域很难确定,所以众人不关注它们而只关注既成的事实,人们都活的明明白白,我却陷在对未来的推测中难以准确结论而绞尽脑汁,众人都对现实的存在看得清清楚楚,我却去进一步深究其中的因果(对一个问题,知道问一个为什么是能人,能问三个为什么是超人,能提十个为什么就是圣人的境界)。以这样的深度和不同的角度去推广、衍化认识,才能够知道大道无穷的威力和作用,以这样的思维去发挥,才能够了解事物中包含着的无尽能量,认识到一个生机勃勃的精彩世界。所以我不像众人那样,只为眼前的利害关系而蜂拥、而聪明灵动投机钻营,我显得独立不群而不被人所吹捧,但我却坚持这种做法,因为我懂得这是认识大道的真正方法。
但为什么不能即像众人那样放纵自我忧乐、随波逐流于现实、又同时去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内涵呢?因为我有胸怀天下、践行大道的大志,二者不可得兼。魏征为什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要唐太宗克自思政?《道德经》第十二章说出了原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满足一些最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过分索求,就会丧失本心,同时也失去了天地人心,这就是所谓的载舟覆舟的因果,到了那时,连提一些最基本的条件都没有可能了。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所以要能够居安思危、安重守静。不但如此,老子在第十六章中进一步要求道:成就真我和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所以说,要放开就极度放开而不干涉,要旁观就绝对冷静而不参与,给万物以自由自在的发展空间,我只是先观看它们兴旺衰亡的过程,它们按照各自的性态、独特的运行轨道走完自己的历程。使它们由静止到兴发再归于静止,我只是观察认知其中各种现象发生所需要的条件和每种事物的运行规律,弄明白了这种规律就可以了解如何去把握它。如果不事先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而胡作非为,就会引起双方的冲突,对事物造成伤害,也相应地为自己埋下了凶险的祸根。只有懂得了事物的运行特性,按照这种规律办事,求取人事双方的平衡,达成共生互惠的恒常,才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不以人的主观好恶去取舍,对待万物中的每种事物都以这样的态度,才能周全事物之间的链条关系,维护生态及天地万物的大平衡,把人类融入自然之道。这样就能雍容自如地处身人、事及万物之间,与天地万物相协和,就能保全万物的品性、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样相得益彰才符合天道,符合天道,才能长久与万物共存而没有危险和祸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