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团麻线。



第五章:一团麻线。

今日的城隍庙却热络起来了。

低矮的庙门前,簇拥着许多人。

为了避人耳目,崔公让推着尸体,选择偏门进城隍庙。

残破的庭院里也窜动着十数号人,为首的是蒲台县赫赫有名的大财主——赵员外。

衙门贴出告示:近日谁家有人失踪,请速去城隍庙辨认尸体。赵府三少爷数日不见踪影,所以,前来认尸。

满头银发的赵员外在管家的搀扶下,颤巍巍地挑起盖在尸体上的破草席。

端详了一会儿。

“老爷,这些并非二少爷的遗体。”

“二少爷兴许还活着。”

赵员外不知是悲是喜。“我的儿啊,你可愁煞爹爹了。”

七月中元节将至,吊诡之事频发。除却黄河接连三天捞出溺尸,亦有一些人口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起轿!”

辨认尸体结束,赵员外坐着八抬大轿离开了城隍庙。

紧接着,崔公让卸下了尸体。

三具尸体并排躺在正殿的神像下,初夏炽热,暖风吹得尸体滋生了圆润的蛆虫。

“三位老哥,您们先歇息着。”

前两具尸体腐烂严重,崔公让打算挖个坑,将其埋入地下。手边缺乏掘土的铁锹,于是走上了附近的集市,想借柄铁锹。

寻至铁匠铺,刚欲开口,眼角余光便瞥见熟悉的身影。

惊鸿一瞥。

不远处的布庄前,赫然站着十字坡酒肆的风韵妇人。

她搽脂抹粉,穿红戴绿,于往来的人群中非常刺眼。

此刻,风韵妇人在购置布料。

“有上等的缎子,您买一匹回家做衣裳?”

妇人摇头。

“酒楼生意惨淡,哪里有闲钱?”

随手抄起一捆麻线。

“店家,我只买粗麻线。”

麻线?

脑海中凌乱的记忆碎片瞬间理顺了。妇人购买的麻线,恰恰跟三具尸体肚皮上缝合的麻线属于相同材质。

打了个冷颤。

谜底呼之欲出。

买完麻线,她没过多停留,匆匆离开集市。

崔公让则搁置了掩埋尸体的想法,他尾随酒肆美妇人,决定再次探查十字坡。

相去五六里,十字坡。

柳树枝桠挑起酒帘,树下摆了三五张桌子,一群衣衫褴褛的流民蹲在方条凳子上,脏兮兮的手抓着面条,吃的满嘴流油。

美妇人和虬髯大汉端来刚出锅的热面条。

“父老乡亲们,慢点吃,汤饼管够。”

挨饿的流民们感激涕零。

“大善人啊!”

“掌柜的,您真是活菩萨下凡呐。”

救济灾民?

心里犯了迷糊。

诸多的线索表明,此夫妇肯定是谋财害命的坏人。

时下天灾**,庄稼绝收。富绅财主们为富不仁,非但不赈济灾民,反倒哄抬米价,致使很多人只能以乞食为生。

可酒肆夫妇却在干善事,救济灾民。

骨瘦如柴的小女孩吃着酒肆免费提供的饭食,激动地嚎啕大哭。

美妇人当即将小女孩搂入怀里,慈母般抚摸。

分不清究竟是善是恶。

猿猱臂的加持下,崔公让十指如钩,扣住砖缝爬上了屋顶。伏下身子,借着屋脊踱步潜行。

潜至厨房顶,扣开一块瓦片,窥探。

只见,黄土夯砌的四方灶台上支有一口黑皮铁锅,

锅内盛满了肝脾胃肾等脏器。柴火烧得旺,炼出了诡异的猩红色油脂。

又见,虬髯大汉取来白纸,把白纸撕成一条一条的,摆在瓷碗。

尔后,拎住马勺擓出猩红色油脂,浇淋。激发一阵扑鼻异香,白纸撕的“纸条”顿时变成了热腾腾的“面条”。

纸条变面条?

奇门遁甲——画饼充饥之术!

门外流民的饭食,均是用旁门左道变出来的。

崔公让还没吃早饭。

他看的入神。

浑然没有察觉,一条白嫩的女人手臂正从背后伸过来。

倏地。

阴风乍起,崔公让给人扼住了口鼻。不知何时,那个美妇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身后,像条毒蛇,咬住了要害。

极力挣扎,但死活摆脱不开;想呼喊求救,但难以张开嘴巴。

美妇人声音冷漠,如同宣判死刑的法官。

“小毛头,你的伎俩奶奶我早就察觉了。”

“受死吧。”

口鼻捂得紧实,喘不上气,憋得额头爆青筋。

僵持了漫长的五分钟,脑袋一歪,崔公让缺氧,昏死过去。

“自己送上门的蠢货。”

美妇人把崔公让扛在肩头,跳下了屋顶,走入厨房,冲虬髯大汉说:

“师哥,掏出这厮的内脏,也炼成‘荤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