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官渡之战论述领导才能-第4/5页



    曹操一听,恍然大悟!于是立马召集将领,决定亲自去偷袭乌巢。他的将领们有顾虑,但是这个顾虑只是提醒曹操危险的可能性,就是许攸有可能是奸细。但是敏锐的曹操已经准确的判断,他的胜算就在于此,决定偷袭乌巢。

    至于曹操为什么与袁绍不同,能准确的作出正确的判断,这里有人才学方面的范畴,也有观察家们的思路,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乌巢被袭,事关重大,袁绍像是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他营帐内的人才们吵起来了,一类意见是全力救乌巢,以张郃为代表;一类意见是分兵,乌巢要救,又去袭取官渡曹军营寨,理由是围魏救赵,代表人物是郭图。

    轮到袁绍这个领导决策了,他好不幸苦?不知道该怎么办?既然这样,就采纳郭图的建议,分兵去救乌巢,又去攻打官渡营寨。

    究竟是张郃的建议好,还是郭图的建议好,笔者认为都不好,因为错不在这里。如果非要二选一的话,那就选张郃的,相对靠谱一些。万一乌巢被烧了,这场战争也就输了嘛,不如退后保存实力。守乌巢的那位“名将”已经把自己喝得不省人事,一万精兵被曹操5000人马如入无人之境,很顺利的把乌巢粮草烧了。淳于琼直到被俘虏,还醉醺醺的。这样的酒鬼,能被委以重任,最大的错误就是领导者不能知人善任。

    书中,曹操把淳于琼脸上刺了字,羞辱激怒袁绍。袁绍几十万大军顷刻之间就支撑不住了,那种要解体的可怕,让袁绍更容易被谗言蛊惑,军中告密者比比皆是,人心惶惶!郭图害怕被问责,索性把责任推给攻打官渡的张郃高览。这个人品都有问题的人激反了张郃高览,迫使二人投降了曹操。曹操很信任的接纳了张郃高览,这是一个领导者的底气,是一个领导者的魅力。

    不能分别人才,不能采纳正确的意见,作什么领导?领导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作什么领导?袁绍之败,败之固然。

    如果说先前的预判和对比是理论上二人之间的差别,那么现在事情发展的结局使得领导者之间的差距就摆在台面上了。领导者之间的差别一直都在上演,不停的演绎着决策能力和知人善任的韬略故事。

    沮授是死也要忠于河北势力的,所以甘心就戮。

    田丰听说袁绍打了败仗,有人跟他说:“这下说明你是对的了,主公回来一定会赦免你。”

    田丰在狱中说了一段让人凄楚的话,也是对袁绍这个人的又一次评价,这也是人才站错队之后的悲哀。田丰说道:“袁绍要是打了胜仗,他会大人不计小人过,顶多奚落我一顿,我还能活;要是打了败仗,羞见于我,恼羞成怒,我也就死路一条了。我如今是死期将至了。”

    杀田丰这件事,就是袁绍的决定,有人献馋,你领导信了,其实是你领导要这么做,只是需要有个人推波助澜。

    相比之下,陈琳把曹操骂的那么惨,曹操还是没有杀他的,还委任了官职。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连同曹操祖宗十八代都骂上了,深度鄙视曹操的家室,不可谓不狠。把曹操骂的头痛病都反而转好了,这样的檄文就是出自于陈琳之笔。曹操没有报复陈琳,但也很生气,问陈琳:“侮辱我也就算了,为什么辱及我祖我父!”

    陈琳就是一介文弱书生,却不惧怕,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袁绍失败了,死前仍然执迷不悟,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没能平等的看待人才和敬重人才。他觉得自己是领导,始终高高在上,死时大呼:“此天亡我也!”

    审配仍然坚守邺城,曹操兵临城下。审配下令,把投降曹操的辛毗一家老小,押送到城楼上斩首,一刀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