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猛华雄



    董卓不足为惧,只是可惜了西凉数万虎狼。西凉军勇猛,连带着董卓也成了需要畏惧的对象。

    董卓在朝中除去了一个个政敌,日子过得愈加滋润起来,突然传来的急报着实让董卓吃了一惊。

    惊慌的时候总是会对别人产生一些依赖,于是目光很快转向了李儒。这是常例。

    李儒很清楚这种眼神是什么意思,只是这次的情况又哪里能和之前相提并论?自己的智谋也仅仅在实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才能奏效。

    心中微叹一声,有些无奈,董卓对自己的一些寄托自己是明白的,可是自己又能依赖谁?

    可是主上的询问不能不答,硬着些头皮,装作一副轻松的样子,建议着董卓不如出兵。

    董卓有些犹豫,这算什么主意?当下强敌来犯,自己不是出兵就是撤离,难道还能有第三种选择,可是董卓没有办法,只能耐着性子问道:军师可有良策?

    可能是看出了李儒的不妙处境,又或者只是武人的单纯想法,吕布这是倒是很积极的请战。

    请战需要理由,可是吕布需要什么理由?吕布的理由从来只有一个,关外诸侯无非是些土鸡瓦狗,自己的方天画戟屠戮些没用的畜生还不容易?

    这样的回答显得很没有逻辑,很多文臣谋士会觉得这是莽夫的言语。

    这确实是莽夫的言语,可是在这种时候听得就是能入耳,逆境中的豪言壮语能够鼓舞士气,更何况是三军难敌的吕布说出来。

    好,董卓这句赞赏很有诚意,主上是会演戏的,有时候对武将的赞赏只是做戏,可是这一句并不是,因为董卓显得很真诚,真诚的话说出来更能直击人心。

    莽夫在很多时候也能够分辨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吕布对于董卓的信任很是感动,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出战了。

    还没有来得及请辞,身边就有一个大汉站出来。

    主公,杀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董卓很是高兴,不仅仅是因为军心可用,更是因为两人的勇武扫除了内心的阴霾。

    董卓加封华雄为骁骑校尉,拨了马步军五万,协同李肃,胡轸星夜赴关迎敌。

    黄巾只有骑兵五千,人少马多,可是军中却携带了很多粮草,这是一幅很奇怪的景象,至少诸侯都没见过有这样行军的部队。

    骑兵很快,可是因为辆车众多,竟然走了半月,汜水关巍然不动,诸侯都有些着急,可是罗越不急,五千骑兵能干什么?

    罗越走的很缓慢,就连星夜感到汜水关,紧张了好几天的华雄都觉得慢,可是罗越不觉得,人生短暂,就算再快又能多做什么,行军打仗很危险,现在急行军去不是攻城,只是送死罢了。

    罗越从不会做吃亏的事情,这在落于索要了诸侯们很多粮食的时候,诸侯们就知道了罗越的本性。

    但是三国时期,野外行军有什么乐趣?走的再缓慢又能看到什么?

    自然是可以看到什么的,只不过还需要等等,这是历史,历史是后世人知道的,罗越是,可是他不会说出来会发生什么。

    华雄毕竟是武人,在经过六天的漫长等待后就对守城失去了耐心,每日只是象征性的巡视,再也没有像之前一样整日都在女墙。

    日子过得不疼不痒,最是无聊,直到某一日,济北相鲍信让其弟率领马步军三千来到汜水关下挑战。

    兵马的强弱并不难判断,华雄是一员勇将,对于士卒的观察也很是入微,对面有三千兵马,可是阵列不整,与三千羔羊有何异处?

    华雄拨了五百兵马,这让鲍忠感到耻辱,同时也有一些庆幸。

    三千对五百还不能取胜?这是致命的诱惑,鲍忠摆下了三千兵马,期待着西凉军的到来。

    马蹄声声,大战将来,可是鲍忠很快发现自己要面对的不是一些普通的敌手,这是五百人,可是却有着五千兵马的声势。

    鲍忠显得有些胆怯,身后的士卒看到自家的主将如此,渴望战斗的心也凉了下来。

    迟疑不决是战场上的大忌,因为没有得到命令的士卒会感到惊慌。要战,士卒便会摆下战阵,就算不敌,也不至于一点胜算也么没有;若是不战,士卒也可以早点逃亡,何必杵在这里,白白等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