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军官养成
刘虞一声令下,当即以门下从事田畴为将从各郡调集兵马,幽州地处边陲,民风彪悍,幽州兵马本应是强军,可是刘虞乃是为政之人,不善于治军,以至于幽州兵马羸弱不堪,可是比之黄巾军,幽州兵马的装备却也是可以称作精良,刘虞正是基于这一点这才敢于率兵前往,更何况他已经收到了公孙瓒的书信,公孙瓒平日多有出言不逊,刘虞本以为公孙瓒不会率军前来,可没想到事情比他想象的要简单得多。
经过两日,刘虞才调齐八千士卒,连夜向着渔阳进军,而公孙瓒因为处于幽州北部,离此地颇远,刘虞只好独自领军先行。
此时罗越正在渔阳筹集粮草,完全不知他们已经被刘虞给盯上了,可是就算知道了罗越估计也不会放在心上,因为在他印象中刘虞是个很苦逼的人,倒不是说他仕途不顺,而是他这个人太仁慈,以至于导致了自己的祸患。
就说现在吧,身为幽州牧,可是却奈何不了手下一个公孙瓒,再后来公孙瓒反叛,刘虞出兵十万想要剿灭公孙瓒,那时候公孙瓒不过几千兵马,十万对几千,这个悬殊够大了吧,按逻辑来推论,怎么看也是公孙瓒兵败被俘才对,至少也会击退公孙瓒,由此一统幽州大权吧?
可是没有,刘虞这小子败了,而且败的非常惨,甚至连身家性命都丢了,大家可能会吃惊,会怀疑,罗越一开始读三国的时候也是惊异,可是看到后面刘虞在战前的所作所为,罗越也就释然了。
发生了什么呢?大家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刘虞竟然在战前和士卒说道:你们不要多伤其它无辜士卒的性命,作乱者只有公孙瓒,你们只要擒住公孙瓒就行了,而且不要伤了他,刘虞只是觉得好歹是朝廷大将,也该由自己派人押送到朝廷由皇帝处决,却没有想到这些话给士卒带来的影响。
你说众士兵听了会怎么样?这还怎么打,又不许杀,还不许伤,干脆让大家一个一个上去劝降的了,说不定公孙瓒一个不耐烦还有可能投降呢。因此事,刘虞的十万大军还没出发呢,士气就已经有了不小的问题。
这样已经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伏笔了,可是要说刘虞处理州郡那么多年,手下也有几个人能够看出来不对劲吧,可是那刘虞倒好,从事程绪当时就劝说啊,可是好劝歹劝都没用,最后还被刘虞一怒之下可砍了,这下子谁还敢说?
再后来刘虞手下另一个从事公孙纪一看事情不对啊,这刘虞这样带兵迟早会有祸患的,再说自己和公孙瓒也是本家不是,于是就偷偷跑去公孙瓒那里,公孙瓒果然厚待之,公孙纪一看觉得公孙瓒才是一个明主啊,连忙把刘虞的一些军事计划说与公孙瓒,以此来做个投名状。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下子好了,公孙瓒不仅知道了刘虞的军事实力,还知道了刘虞的行军计划,这样子还不能打败刘虞不是白叫那么多年的“白马将军”吗?
这还不是最让人怒其不争的事情,导致刘虞最终落败,也是最让罗越惋惜的是下面这件事。要说刘虞引十万兵马前来定然是毫不畏惧啊,所谓一力降十会不是?刘虞也不完全傻,当即下令军队突然进攻公孙瓒的城池,当时的公孙瓒手下士卒都散布在外面,公孙瓒自知不敌,本想逃亡,可不料刘虞手里那些将领实在太无能,领军作战,居然爱惜居民房屋,下令不许毁坏民房,此令一下,刘虞士卒顿时变得畏手畏脚起来,许久攻不下公孙瓒。
公孙瓒大战多时,凭着直觉立即发现不对,行军多年,公孙瓒也不是浪得虚名,当即下令手下一百多士卒顺风放火,一时间刘虞士卒困于火中,烧死烧伤者无数,公孙瓒趁机大败刘虞,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逃亡、投降者不计其数,刘虞一看情形不对,连忙率领败军逃到庸县,公孙瓒集齐部下,追杀到庸县,攻城三日,最终破开城池,生擒了刘虞。
就这样,刘虞这个大汉宗亲,汉室宗正,被自己名义上的手下给生擒了,最终还被诬陷谋逆,死于非命。
刘虞率军马不停蹄,总算赶到了渔阳,罗越在后世军事学院中学习过战事理论,又经过实战检验,知晓侦查的重要性,因此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派出大量的斥候,刘虞那八千兵马还没靠近罗越等人所在的银屏山,斥候立马就禀报上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