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2/2页
到了第二年春,因着杨氏织了些布也做了一些针线活,换回了点钱。再加上温芸绣屏风所挣的钱,以及李开阳放牛的工钱等零零碎碎,竟然攒下了五两多的银子。杨氏满心欢喜,还琢磨着可以送李开阳上学了。至于李开雨,因着他年纪还小,只能让他缓几年。
李开阳得知自己有了上学的机会,更是高兴得不得了。他先是感激了杨氏一番,再对温芸郑重地道谢。他明白自己能有上学的一天,全是这两人付出许多换来的,自己现在还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只好好好向她们道谢,以表感激之情。
不久,镇山村发生了一件喜事儿,那就是村里要开办一所学堂了。原来刘财主的二儿子刘希年在考了三次举人均落榜后,放弃了科举之路,决心回到镇山村教书,以期自己有学生能高中,也算了了自己的心愿。
刘希年同父亲一起到村长李大图家,同村长商量开学堂的具体事宜。李大图听到刘希年说要在村里办学堂,自然是满心赞成的。最后他们商议好,村里分出一块地用来建学堂,费用由镇山村每户人家凑,按家里情况给,不够的再由刘财主家出。
刘希年因家里资产丰厚,不缺银钱,也算有心帮助同乡,于是打算并不收学费。来学堂上学的人,只需要出点书本笔墨钱就可以。
一月有余,学堂建成。村长寻人择了一吉日,当天派人到村里敲锣打鼓,通知村里人学堂开业。学堂大门前早聚了许多人,随着鞭炮声响,学堂正式开放了。村里的大人陆陆续续带着孩子来报名。
来上学的孩子大多是八岁左右,也有几个年龄再大些的,统共不到十个。其实村里还有很多可以上学的孩子,只是家里实在是需要人手干活,那些已经能帮上家里忙的,家人也大多不让来上学了。很多大人基本都认为还是种田务实些,毕竟不是读书就一定有出息了。就像刘财主的二儿子刘希年,今后人称刘夫子,他读了这许多年书还不是未考上功名。贫穷人家难免觉得这是浪费钱财与时间,还不如老老实实干农活,多种些粮食。
而肯送孩子来上学的人家,基本都是心里带着一丝侥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若是自家的孩子读书厉害,那便继续送他们上学,万一考到功名了。若是学得不好,也就费了点书本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