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名传四方
打脸来的很快。
刚开始还只是在历史、政治、经济系等小范围地方流动,但随着谈论的人越多,《万历十五年》似乎有越来越火的迹象。
率先让它出圈的是《纽约时报》的一则报到。
作为为米国高端严肃报刊的标杆,影响力自然不同凡响,在文化版面还专门写了一篇推荐书评:
“这是一本神奇的历史着作,专业学者为它着迷,它分析历史的角度非常全面而客观,并且数据资料极为详实,分析描述了一个强大国家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本书用六个人概括了一个时代,每部分都像是写某一个人,但作者展现的不仅仅是单个的人和事,其叙述的人和事都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中央集权制度、内阁制、科举制、文官制度、朝服特点、丧礼程序等等。
作者以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展开,让读者对人物的生平、思想、政绩、履历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但是,在铺排叙述的过程中,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串联中,作者展现的是人物生活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
它那通俗易懂的语言,普通人也可以读懂,甚至可以把它当成消遣读物,在打发空闲时间的同时增进知识。”
.......
纽约州,博南郡,肯特镇一座环境清幽的民宅内。
一位满头白发的白人老头往行李箱里塞着衣服,应隆国国际战略学会的邀请准备访华。
这时一位老妇人拿着一本书走了进来,抱怨道:“亨利,这是你要我帮忙买的书,你想要买到的这位作者可真难,我还是托了几个朋友,才找到的。”
当亨利正在收拾着行李,接过妻子手中的书后,高兴道:“谢谢。”
随后毫不犹豫的将本来收拾好,放进行李中的一本书替换了出来。
.......
宾夕法尼亚大道,某个房间里面。
乔治带着老花眼镜,正在细细翻阅着一本书籍。
一个小时过去了。
看着最后一行字沉默了良久,放下了书本后,叹了口气,用英语轻轻吐出一个单词。
“厉害。”
不经为再次为隆国古代人的政治智慧和这本书感到惊叹。
除了厉害之外,他想不出来别的称赞。
明明不过是讲的的是几百年前的事情,套用在现在却一点都不嫌过时。
如果可能的话,他真想见见这本书的作者。
不由暗暗后悔上次的访华,没能和这位名传亚洲的作家见上一面。
........
隆国书刊社美国最大最悠久的中国书刊与文化用品发行公司,创办于1960年,是上世纪60、70和80年代隆国英文出版物与隆文期刊在美国的总代理,也是当时在美国的隆国出版物唯一的代理商。作为华媒一部分,隆国书刊社目前从事隆国文学、艺术和中文教材的出版,也是隆国图书在美国的代理商和销售商。
这次《万历十五年》的发行事宜,就是委托这家公司代理发行。
首印发行一万册,只在米国各大城市才能见到,平均下来,每个城市的发行量还不足1000册。
相比畅销作品的销量动辄以数十万计。《万历十五年》那一万册的首印量,显得少的可怜,可对于在欧美没多大名气的楚才浩而言,这种情况实属于正常。
旧金山,隆国书刊社总部。
一位黄皮肤黑头发的女秘书秘书急匆匆地敲开办公室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老板,好几个城市的经销商都发电报来告知缺货,《万历十五年》需要加印。”
“把名单给我。”霍建国说。
霍建国仔细的研究下名单,发现缺货的都是教育发达的城市,比如周边有常青藤大学和着名高中,看来《万历十五年》很受知识分子欢迎。
特别是休斯顿这种学校众多的大城市,辖区内教育机构众多,高级知识分子也不少,1000册的铺货量不到几天就快要卖完了。
霍建国想了想,思考了一会,说:“再印五万册!”
“五万册?”女秘书吃惊道,“太多了吧,万一卖不完怎么办?”
霍建国笑道:“照现在这种情况来看,只不过是积压一段时间,慢慢卖肯定能够卖完的。另外,你要知道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收益,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只考虑收益。”
女秘书听后若有所思,了然的点了点头。
就这样,加印的5万册《万历十五年》迅速补货,购买者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在校学生和历史爱好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