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昆阳对-第4/5页





    沉晨苦笑道:“曹袁争雄,谁胜出了,谁就会下死命进攻南阳。若无实力,不能据有呀。所以只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奉迎天子去南阳,比如我要说的中策。”

    “中策?”

    刘备听了沉晨的话,微微点头道:“上策是曹操与袁绍两败俱伤,我们以南阳为根基,北伐曹操,那么中策是什么。”

    沉晨说道:“中策就是曹操战败了,我们偷袭许都,奉迎天子回南阳,联合刘表孙权,共抗袁绍。”

    袁绍的势力很大,根据历史记载,他当时的总兵力已经有二十多万,接近三十万。

    官渡之战死了八万人,但在这之前还有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白马之战颜良带了三四万,延津之战文丑带了五六千,火烧乌巢的时候还有上万袁军被曹操打败。

    由此可见光打这一仗,袁绍就带了十多万大军。然后青州、幽州、并州都需要人马来防守,因此袁绍的实力几乎是曹操的一倍以上。

    沉晨也清楚自己在后方不时骚扰曹操,导致曹操正面压力会非常大。万一他扛不住压力,没有等到许攸,自己就先崩溃了,到时候他就得面临拥有整个河南河北的袁绍,压力会非常大。

    所以他就只能先把刘协抢在手,拥有大义名分之后,再联合刘表孙策刘章等人跟袁绍打。这其实也算是下策了,毕竟袁绍要是赢了官渡之战,膨胀的实力太过恐怖,就连几方一起联合起来,都不一定能打得过他。

    “下策是什么?”

    刘备抚须沉吟,中策都这么可怕了,下策还得了?

    沉晨说道:“下策便是不攻打许都,静观其变,若袁曹分出胜负,必然会南下进攻刘表,公可依附刘表,先图荆南,再夺取益州为基业,三分天下。但凡天下有变,则两路进发,从益州和荆州共伐中原,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就是隆中对。

    为什么隆中对会是下策呢?

    因为时局不同。

    诸葛亮在做隆中对的时候,北方已定,曹操大势已成。

    所以他只能为刘备铺路谋夺益州,三分天下。

    而现在曹操和袁绍还未分出胜负,则有机可乘,操作空间也更大。

    比如上策,让袁绍和曹操打得难解难分,刘备可以在南阳从容发展,北可图豫州,南可得荆州,还能防止孙权来搞事,也不会发生什么借荆州的纠纷。

    中策就差很多,因为中策的前提是袁绍打赢了,曹操打输了,袁绍的实力太强,他们就只能带着刘协去南阳。

    虽然看上去还是很弱小,但手里有刘协这个大义名分,他就能诏令刘表跟孙权联合起来,甚至还能够影响北方,让袁绍后院起火,等到刘表一死,再让刘协命令刘备当荆州牧,就顺理成章很多。

    最重要的是沉晨也不在乎皇帝是谁,他需要的是一群跟他一样在乎百姓的志同道合的同伴,哪怕是奉迎了天子,刘备当了权臣,至少也比曹操这个屠城的人强了太多。

    所以上策和中策都很好。

    而相比之下,下策自然就是无奈之选了。

    至于其它选择。

    比如从南阳的武关去关中发展,或者顺着汉水北上直取汉中,再夺益州,以前确实有过这种想法。

    但真到了汉末之后,发现这种想法还是太理想和太天真。

    首先是关中,人口十不足一,又面临着韩遂马腾乃至于曹操的夹击,以区区不到三四十万的人口来做基业,死路一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