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汉末社会结构分析-第3/4页



 诸葛亮就说道:“是阿晨有些问题想请教庞公,我陪他一起来。”

 沈晨把手里的礼物交给仆人,拱手向庞德公道:“庞公,冒昧打扰了。”

 庞德公大概五十岁上下,看着像四十来岁,很是和蔼,笑着说道:“一起吃点?”

 “之前与徐庶庞统他们一起吃过了。”

 沈晨回答道。

 庞德公点点头说道:“那你们先去厅里等一等。”

 两个人就告退出去,在外厅等候。

 大概十多分钟后,庞德公才走出来,盘膝坐在厅内席上。

 二人起身见礼。

 庞德公摆摆手,示意他们坐下,然后才问道:“有什么事吗?”

 沈晨就把事情说了一遍,末了又问道:“我想问庞公,百姓死活真的没那么重要吗?”

 庞德公想了想,说道:“重要,但也不重要。”

 “为什么呢?”

 沈晨问。

 庞德公就说道:“天下承平时,朝廷需要百姓种粮食来维持国家生计,因而民贵社稷次之。可天下大乱时,连社稷与君都已经保不住,无数饥饿的百姓就成为了负担,所以就变得不重要。”

 沈晨思索道:“所以天下承平的时候,国家还能够维持法度。但天下大乱时,国家法度不再,人命就也如同草芥。”

 庞德公说道:“《礼记》曾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国家崩坏而法制不存,人为了活命,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因而我们没办法从道德上谴责别人屠戮百姓,而只能说他为人残暴罢了。”

 “那么曹操屠杀徐州那么多人,公也以为,他将来会能够辅佐天子,成为周公霍光?”

 沈晨反问。

 庞德公摇摇头:“我不是曹操,亦不知道他会怎么想。我只能告诉你,至少天子现在在许昌,那么曹操就手握正统而可网罗天下。那他屠杀百姓的事情,人们就会选择将它遗忘。”

 “为什么呢?”

 “《六韬》不是说过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那么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权势?”

 “也可以这么说。”

 “可如果那些被屠杀的人当中,有那些追逐权势的人的亲属家眷,他们也会如此吗?”

 “世家大族,皆是如此。舜杀鲧而禹仕于舜,卫侯杀元角而元咺忠于卫侯,家族若想兴旺,非权势所不能也。”

 “我明白了。”

 沈晨大概也懂了这个时代的价值观。

 对于世家门阀来说,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特别是汉末魏晋时期,门阀政治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

 所以百姓的死活在世家门阀眼中,什么都不是。

 因为他们为了家族利益,即便是出仕于仇人,也是无所谓的事情。

 比如孙策攻破庐江,几乎灭了陆氏满门。可陆逊还是出仕于东吴,为孙氏鞠躬尽瘁。

 曹操杀了周不疑,他舅舅刘先屁都不敢放一个,后来还当上魏国尚书令。

 为了权势连亲人的仇恨都可以放下,与自己无关的百姓死了,又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

 人命在古代这个社会,就像是金字塔,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才重要。

 金字塔底层的人,不过是一堆生产资料用的牛马罢了。

 沈晨得到了庞德公的指点,也算是明白了这个时代那些世家大族们的秉性,明悟了很多东西。

 他思索了一会儿,问道:“有没有办法,让百姓受到重视起来呢?”

 “有。”

 庞德公说道:“如果能够安定下来,百姓能够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上位者供奉更多的钱粮,他们才会被重视,只不过也许那会变成一种财产罢了。”

 “生产力。”

 沈晨这下终于明白了高中政治学到的内容解释。

 庞德公好奇问道:“何谓生产力?”

 沈晨就说道:“是指地里的产量,曹操屠杀百姓,一是要阻拦袁术北上,二是军中无粮,所以犯杀徐州男女老少数十万,劫掠粮草以解决缺粮的问题。如果地里的产量更多,粮食更足,也许他就不会这样做了。”

 之前分析曹操是为了阻止袁术北上,但另外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粮草不足的问题。

 如果曹操粮食够的话,他完全没必要搞屠杀,直接像后来汉中和淮南搞大迁徙就行。

 所以归根到底,依旧是生产力的问题。

 后世因为物资充沛,生产力足够,很多人都忽视了什么叫饭都吃不饱,什么叫物资匮乏到饿殍遍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