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川黔古道-第2/3页
“啊……”孔兰川思索半响,忽地深深一揖,“大都督的智慧,属下佩服……”
孔兰川告辞离开,李自成也是出了军营,他要在城内逛逛,可惜,整个遵义府城,还是一片萧瑟,丝毫看不到新元到来之前的热闹迹象。
遵义立府时间太短,商品又是匮乏,连商铺都难得见到几个……
慢慢来吧,只要百姓逐渐富裕起来,商人们迟早会进来,从而加速本地的汉化!
翌日早饭后,李自成带着亲兵离开遵义府,去了南面的遵义县。
遵义县虽然是一座小县,却是天命军属地,第一个实现“里里通”的县域,它必将载入天命都督府的史册!
水泥大道自“川黔古道”,向四面八方延伸,将每一个“里”都与县城连接起来……
不过,遵义县被群山环抱,地形太过复杂,只有“川黔古道”这样的大道较宽阔,从大道延伸出去的二级大道,宽度只有一丈五,而且为了避开高山,大半都是曲折难行,远远不能和官道相。
二级大道呈现放射状,以遵义县城为心,基本到达各“里”结束,只有通往大溪里的道路,继续向前延伸,连接仁怀县,一直延伸至赤水东岸的茅台村。
此处虽是大娄山边缘,却是被赤水冲出一块平坦的河谷,将来在赤水修筑一座水泥桥,可以和西北方向的廉州、永宁接通,再通往北面的泸州。
如果这些道路都能实现,会在长江南岸,整出一条近似“u”型的水泥大道,将遵义府、永宁府、泸州圈进去,将来再辅以低等级的道路,很有可能实现整个这一地区的整体汉化。
一旦这个目标实现了,不但为汉化川南、川西提供样板,也能将附近的贵州土司,初步割裂开来,一步步削弱、瓦解周围土司的实力。
要修筑状的水泥大道,还是任重道远,初步汉化后,根据税赋的情形,逐渐以现成的官道为心,再向周围推进。现在最为急迫的,不是发展当地的经济,而是实现汉化。
道路所及,客观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主要还是为了军队的快速调动,以及军用物资的运输,为汉化提供军事保障。
李自成带着亲兵,骑着高头大马,在遵义县的十三“里”耀武扬威一番。
他一向不是高调的人,此次在遵义县一反常态,只是为了震慑当地的百姓,天命军随时可能从官道赶来,再要有人生出异心,得好好考虑考虑了。
对于官道附近的各种寨子,李自成也想进行适当的处置,要么让天命军驻军,要么直接拆除了,没有这些关隘般寨子,百姓们才算是完全解除了武装。
不过,他并没有动手,将百姓归化为汉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手段太过激烈,很有可能激起百姓们拼死抵抗。
这次天命军在川南、川西,用军事手段为先导,进行大规模的汉化工作,实际对付的主要还是当地的土司,打土司,分土地,普通百姓实际还是跟着收益,至少他们分得了更多的土地,赋税也原先更轻。
李自成转悠了两日,所有的“里”都走了一遍,方才返回遵义府。
现在年关将近,四川各地稳定,像遵义这种新征服的土地,逐渐走正轨,又有天命军各部驻扎,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暂时不需要他操劳了。
李自成决定,暂时回兰州去,或许赶不除夕,但离开兰州快要半年了,早该回去看看,当时离开兰州的时候,恰好朝廷的四路大军联合攻打天命军,气氛十分紧张,这会该松弛下来了吧?
他告别知府孔兰川,沿着川黔古道北。
水泥大道,已经浇筑至娄山关,现在三千余战俘,正在娄山关至桐梓县城一带做最后的决战,如果气温不是下降太多,或许新元之前,能将这一段完全拿下。
过了桐梓县城,官道已经完成扩建、夯实,等着浇筑水泥大道了,但拓宽管道的速度,显然浇筑慢了许多,李自成过了桐梓驿站,不到二十里,便遇了黄俊辉的筑路队,距离前面的松坎驿站,大约还有二十里,如果没有其余战俘的协助,很难在新元之前完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