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欢迎打脸



    满室飘文,天花煊锦铺彩霞;

    笔墨生香,人情冷暖皆道尽。

    多读书,读好书。对于书的理解,其实,许多人还是太浅薄,为什么说要多读书?

    其实,读书积累自身的文化底蕴,这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在读一本好书之时,揣摩这本书的作者在创作时的思路与立意,通过揣摩并学习,扩宽自己的思维角度。对待一件事物,思考的角度多,所得到的结论自然就多,久而久之,大局观便培养形成。

    就好像风轻尘前世,其实根本没有人教他如何写小说,就好像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几乎每人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但是要让这些观众用语言形容《西游记》的剧情,孙悟空的各种精彩打斗场面,或许这份语言组织的功底便有些为难了。

    所以多读书,其实更多的是扩宽自己的思维视角,思维视角一多,得到的结论越多,自然对这件事情也就悟得更通透。

    这种情况,世人便称之为——悟性。

    …

    在书灵收集这些基础学识的时候,风轻尘也并未闲着,随手拿起旁边的一本《心得杂谈记》便翻阅了起来,这本书讲的,却是道心。

    不,不能称之为道心,而是一本对道心的思索与探求,就好像前世的一位著名科学家所写下的《相对论》,并没有任何实际凭证,完全是靠猜测与想象力所写下的这本书。

    “有情道?无情道?”

    这本书的作者,在最开头讲述了自己的生平事迹,本是一户普通人家,家有薄产,日子也算过得丰裕,有一天,他的父亲好心救下一个浑身是伤的人,不曾想此人苏醒后,贪图他家族的产业而做出恩将仇报的事情,本是好心,却酿成灾祸。

    作者为了复仇,堕入杀伐之道中,待得他历经艰险,杀掉自己的仇人时,发现自己早已白发苍苍,人生的风景他都没有来得及细细观赏,便已垂暮老朽,因为他独自前行于仇恨之中,这是一条没有光明照耀的羊肠小道。

    前半生,他都活于仇恨之中,心心念念都只想着报仇,待得大仇得报,他却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就好像人生凭空缩短的数十年,这种强烈的心理落差,让他卸甲归田,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隐居的日子之中,他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前半生,由反思而得心灵纯净,自心灵纯净之中发出一种对未来的联想,在这联想之内,他总结出了有情道与无情道,以及一丝道心的模型……

    咯吱。

    以己及人,风轻尘随着阅读,将自己的精神虚幻世界打开。随着精神世界的大门打开一条缝隙,就像是一幕话剧即将上演:

    自其中,一个没有面容,浑身墨色的火柴人在小屋里诞生,根据书籍的记载,他开始将自己代入于这个角色之中,用思想将自己身临其境般的代入到这个角色里,开始模仿他的一生,并极力的讲这些语言文字在自己的思维里沉淀酝酿,构筑这个火柴人的命运。

    在前世,有科学家对一些人进行深度催眠实验,将实验者催眠为自千年以后的人物,穿越到现在这个世界,而神奇的是,这些实验者真的能够看到一些未来的片段。其实这与风轻尘的精神观想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凡一切事物,皆有迹可循,只要把握住这条脉络,便可以顺藤摸瓜,一路向前摸索,而这件事情,恰恰是他最为擅长的。

    故而《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

    ……

    咚。

    一卷闭合,风轻尘缓缓睁开双目,一股历经百年的沧桑自眼中一闪即逝,理智回归,灵台跃动,将这股恍然如梦之感驱逐。

    曾经,有两波哲学家,分别代表着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在讨论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什么?

    两波哲学家,一波认为光之速便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而另外一波科学家,则认为人脑的思考速度,比光的速度还要更快。

    这本书的作者,用尽一生方才著成此书,风轻尘仅用了片刻时间,便已将他的一生走完,而此时,自窗外发出一声鼓声低吟,已经到了回宿舍休息的时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