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六章:许绍和许氏-第2/4页
大家都推举这个董景珍为主,但董景珍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故而推荐罗川县令萧铣为主,而萧铣也同意了。
后来萧铣自称梁王,又僭越即皇帝位,封了这董景珍为晋王。
去年,萧铣罢兵营农,想夺诸将的兵权。为大司马的董景珍之弟弟不满,计划反叛后来事泄被杀。
当时董景珍镇守长沙,萧铣赦免董景珍,命他回江陵。
但是董景珍清楚萧铣之秉性,怕死不去,故而在年末献长沙投降大唐,陛下令安陆公出兵接应。”
王运说完之后对着许绍挑了挑眉毛,而许绍哑然失笑摇了摇头,这算什么渊源啊!
充其量我也就和晋王有些渊源,和你能扯上什么关系啊!
王运说这些也没啥深意,就是闲的无聊和许绍闲扯淡拉近一下关系。
这老头人很不错,和李渊的关系很好,但可惜今年他就会病逝于军中。
王运是想和他相处一下,看看要不要把他保下来,毕竟自己身边有个孙师叔。
若是这老头可以,那就给他安排一个能取功的职位。
不要让他上战场,不要劳累,再让孙思邈看看,应当是问题不大。
而王运也并不是对他毫无所求,安陆许氏自许绍的祖父崛起,但是自他的儿子这一脉开始兴盛了。
长子许善宣城主簿,安陆郡公。
次子许伯裔,凉州都督,孝昌县公。
三子许智仁,温州刺史,许昌县公。
四子许圉师,宰相,平恩县公。
其他三子都已经做到了上述职位和爵位,只有一个许圉师还没有。
这个许圉师最少也是一个上述人才,少有器干,博涉艺文,博学多才。
贞观年间进士出身,后来显庆二年累迁至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
次年因为修撰《太宗实录》之功,别封平恩县男。
龙朔年间拜左丞相、继承许绍后面的谯国公。
但是呢儿子是个不成器的纨绔子弟,因为猎射的时候时侵害了别人的田地。
田地的主人愤怒,许自然用鸣镝射田主,达成了以人为猎的成就。
因为此事,许圉师用家法责杖儿子许自然一百,但是没有上奏报告此事。
田主到官府控告许自然,因为许圉师在殿前回答的不好,所以李治非常生气,许敬宗乘机说话,人臣如此,罪不容诛。
所以下狱,次年三月受中书令李义府所排挤,贬官到相州刺史。
后来因为干的好,政存宽惠,所以升官到户部尚书。
李治仪凤四年去世,追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谥号为简。
后世子孙没出什么太大的人才,但是一州刺史那是多如牛毛,安陆许氏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啊!
简而言之就是王运想要拉拢一下,拉拢了许氏,现如今起码几个州的坐镇人选就有了。
也不是太原王氏缺人才,而是太原王氏都是北地人才,到了这南边不熟悉啊!
这时候的人才那都是在世家手里握着,兵马方面有李孝恭他不担心。
但是政事方面缺人才啊,总不能全都交给南边世家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温大雅、温彦博、马周。
王运有意选一个下来总揽全局,房谋杜断自然是朝廷不能动,马周还没有那个本事,先跟几年再说。
魏征有点古板,还是留在朝廷好,温彦博在北边,也就剩个温大雅。
把他后面调下来和高士廉两人总揽全局,王运觉得不错。
但是总揽全局有了,手底下缺可用的大将。
所以王运自然就盯上了许氏,其实许绍死了更好,王运招招手许氏子弟就会靠过来。
但是王运还用不着用这个老头换人才,而且要是救了他们的老爹,他们岂不是更感激?
再者不知道为何,他总觉得对李靖亏欠良多,这一世王运其实不欠他,而且还有大恩。
没办法,虽然有提携之恩,但是抢的他的东西太多了,日后还会更多。
救一救许绍,就当是帮他回了回恩情。
所以王运以莫须有的渊源拉近关系,许绍要是有心思,自然就会明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