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萧铣的文臣-第3/4页





  李世民即位后,直接拜为侍中,封义兴郡公。

  后来贞观二年,当时是黄门侍郎的王珪将密奏托付给高士廉,让他呈递给李世民。

  但是高士廉却将密奏扣下,因此获罪,被贬为安州都督,后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王珪在高士廉被贬后,代理侍中之职,并进爵永宁郡公。贞观四年李世民正式任命王珪为侍中。

  不过高士廉去到益州之后干的很不错。

  蜀地文化盛行,但那也只是世家和读书人,因为蛮族众多的缘故,民俗轻薄,信奉的是鬼神之说。

  百姓都害怕鬼怪而厌恶病人,对病情危重的父母,大多不亲自伺候,用棍棒挑着食物远远地递过去,不管是什么病。

  高士廉到任后,因势诱导,使风俗得以改观。

  不要觉得只是改变民俗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不光是对于大唐的统治非常重要,也对于华夏的贡献很大。

  华夏为何能够千秋鼎盛?

  靠的就是化夷为夏,真正的诸夏之人能有多少啊!

  商州两代从小小一个中原,化夷为夏代代开拓,后世秦皇汉武也是一样。

  以血统论,哪一个祖上没有点夷族血统?

  或者说那一个夷族没有诸夏血统,元朝异族入住中原,但是他们的体内有些刘邦的血统基因,是不是觉得难以置信?

  所以靠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血统是个什么玩意,有名有姓的哪个祖上没几个大人物?

  王运对于异族一向容忍度不高,敢侵略华夏那就杀!

  但是对于真心学习以及认同汉文化的异族,王运是保持着很高的欢迎态度。

  这两点在王运看来并不矛盾,先杀,杀服了再同化嘛。

  而且高士廉在益州不光做了改变民俗的事情。

  他还在秦时李冰疏通的汶江之外,又挖掘一条新渠,让蜀地百姓大获其利,安居乐业,粮产大增。

  此外,他又用空闲时间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以致蜀中学风渐浓。

  也就是说蜀地的文化也是有高士廉一份功劳在的,说不定苏轼都得呈点他的情。

  不过这方面没法论,为国出力,为民做主的先贤们都得呈情,而要回报就让自己也成为先贤。

  因为这些大功劳,他在贞观五年的时候重新入朝。当了吏部尚书,封许国公。

  高士廉善于鉴别人才,又熟悉门阀之事,凡是他任用的官员,无不称职,这又凸显出了李世民会用人。

  贞观九年李渊驾崩,高士廉以代司空之职,负责皇陵事宜,不久后又加封特进、上柱国。

  接着编撰了大名鼎鼎的《氏族志》,因此功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

  贞观十二年定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迁尚书右仆射,署理太子少师,主管选用官吏之事,可谓是大权在握。

  贞观十六年授封开府仪同三司,图形凌烟阁。

  贞观十九年东征高句丽,拜太子太傅,辅佐太子李治监国,总理朝政。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去世,时年七十二,死前拉着李世民细数自己的一生,哭着与李世民诀别,最后含笑而终。

  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配飨太宗庙庭。

  李治即位之后,又为这位舅爷追赠了太尉。

  这位可真不是凭借着亲戚关系做上高位的,手里是有真本事的。

  活着时是司空,去世后又是司徒和太尉,三公当了个遍。

  配飨太宗庙庭,能吃老李家后世皇帝的香火,接受老李家的跪拜的有多少人?

  谥号文献,文臣谥号以文正为最,而文正在宋朝之前叫文贞,因为避讳宋仁宗赵祯。

  但是文贞这个谥号在宋朝之后也是有的,位列文正之下的第二等,如果不算单字文的话。

  而在隋唐文贞就是第一等,魏征就是这个,而文献就是第二等谥号,和宋朝的第六等不同。

  但是在隋唐之前,东晋时期文献是第一等的谥号,也只有一个人用,那就是东晋奠基人王导。

  献可是东晋时期美谥中的极品好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