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出城-第2/3页





  所以说开发大江南,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题归正传,所以正是因为这些情况,王运的两成租子喊出来以后,地都被抢疯了。

  举个例子,一户三丁吧,家里三百亩地,唐代的平均亩产差不多两石多一点。

  当然,这是平均,有的好田能产三四石,有的次田只能产一石多点。

  就拿低一点算,一石五吧,因为好田大部分都在有权有势的手里,再加上天灾啥的,一石五都稍微有点高。

  就拿旱灾来说,对于临水的好田,那还可以应对,但是对于不临水的次田,那就是大面积减产乃至没有。

  三百亩就是四百五十石。

  而三丁要交租庸调差不多四十五石,再加上杂七杂八的算个一百石,还剩三百五十石。

  这三百五十石基本够生活,稍微有点富裕,因为你不光吃,你还有其他的花销,要是物价飞涨,只能说饿不死。

  还有别忘了算家里的老人孩子,他们是要吃饭的,但不是丁,老人还好说,孩子那就没地。

  其他的世家收租一般是四到六成左右,而王运收两成租子。

  你租个百亩,都是好田,一亩算两石半,王运收去半石,自己能留两石,一百亩就是两百石。

  虽然苦点累点,但是多了两百石的粮食啊,日子这瞬间就好过很多了。

  华夏民族缺的永远都不是种地的力气和办法,缺的是能够种粮食的地。

  有了地办法很多,就算我力气不足,时间不够,种不了这么多,但是我可以和其他人联合啊!

  比如和邻居编工,你家这块地向阳长的快,我家那块地背阴长的慢,那我们先把我的地种了,然后再种你的。

  收粮食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先收向阳,再收背阴。

  而且普遍不光是两家联合,那都是一庄一村大面积出动,先收这一大片向阳的,再收那一大片背阴的。

  古代的乡老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不光是名望,你还得有带领大家的本事。

  而最最重要的就是种地,民以食为天嘛。

  所以说王运喊出两成租子,那大家肯定疯抢,种谁的不是种,种你的我能收到更多。

  而他们种王运的地估计比自己的还上心,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好田,能产更多,而且产出的谷物饱满,自己的地交租子,卖,王运的地产出的自己吃。

  这是他们肯定会做出的选择,一个进自己嘴,一个给其他人,你选哪一个?

  可以把王运的地看作是口分田,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地也不会荒废,毕竟要是王运不租了,那还得靠自己的地。

  第二个嘛,那自然就是人心。

  这天下的良心大人物不少,但是好不容易让自己碰到一个,肯定得把王运的地好好伺候着。

  古代的百姓既是淳朴的,也是愚昧的,主要是看怎么引导,而且谁给他们吃的,谁让他们过的更好,他们心里自然有一杆称。

  “那边是干什么的?”

  “回郎君,是招百姓的,咱们的地不缺人种,但郎君要家贫的,所以有些慢。

  主要招收的都是新丰和蓝田的百姓,灞上这边还有四五顷地没有招够,招的就是蓝田百姓。”

  王运来了兴致:“走,过去看看。”

  王运带着人走了过去,百姓自动让开道路站在道路两旁低下头。

  “招收的怎么样了?”

  “回宗主,已经招的差不多了,共四百二十八顷地,共招收了差不多五百户的人家,都是附近的庄子里的。”

  “嗯,差不多一户百亩,干的不错。”

  王运看着这大片的田地和百姓,这脸上的笑容就有点抑制不住。

  他发现这除了打仗,种地好像也让他有些兴奋。

  王运看了看日头,还不到中午,直接坐到了案桌上,开心的招招手:

  “来来来,都过来,今日本王好为人师,给你们讲讲知识,这种地啊我不如你们。

  但是这怎么避免灾害,怎么让粮食长的更多,我还是稍微懂一些的。”

  百姓们面面相觑,本来王运过来的时候他们还有些害怕,对于那些大人物天然的畏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