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董卓跋扈施淫威 王允巧计除奸贼-第3/5页





        睚眦必报的张让并未就此罢休,没出十天,又以另一罪名将王允治罪,再度下狱。司徒杨赐素知王允为人及品行,知道是张让有意置王允于死地,为了替王允开罪,免受痛苦和屈辱,便派手下人劝告王允说:“你得罪张让,一月之内,两次下狱。张让甚受皇上宠信,是不会放过你的。为了成就自己志向,何不先退让一步,忍一忍呢?大丈夫能缩能伸,如果一味好强,恐怕性命不保。”

        王允属下也对王允再次入狱深感忧虑,想方设法予以营救。有一名下属去狱中探望王允,痛哭流涕,劝王允向张让认错赔罪,求他网开一面,被王允怒斥拒绝。下属倒酒一杯,气愤地对王允说:“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这杯毒酒算了,何必在狱中受折磨呢?”

        出乎意料,王允一把夺过酒杯,厉声说道:“我堂堂朝廷大臣,君王赐罪于我,应当接受惩罚,按照王法在街头被斩首示众,天下人尚能以我为戒,不再违反法律,哪有私自吞喝毒药,以死逃避法律制裁的道理?我意已决,不必再劝!”说完,把酒泼洒在地,走进囚车,重入监狱。

        由于王允一直没有向张让赔罪认错,张让反而进一步渲染扩大所谓罪行情节。在再次提审王允案件时,王允手下篆吏以及朝中许多官员都十分着急,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向皇帝上书说:“王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尽忠尽诚,宽宏贤能,具有君子的风范气节。过去晋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罪行,陛下就不能仿效吗?王允受命于朝廷,诛讨逆贼,安抚良民,本应论功行赏,加官进爵,难道就因一些微不足道小事,就定他死罪吗?陛下如此不公平予以处罚,恐怕有负众望,百官有所不服。”

        灵帝看完奏章后,便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狱中,要重新定罪。

        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由于张让始终从中作梗,王允仍不在赦免之列。何进、袁隗、杨赐等三公要员继续上书,要求赦免王允。

        又过一年,王允才被免罪释放。王允虽对张让等人的行径深恶痛绝,但因力量有限,只得改名换姓,离开都城洛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

        灵帝驾崩,王允急忙赶赴洛阳吊丧。此时,朝廷极度混乱,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大增,阉党张让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权。

        为了削弱宦官势力,何进利用各地方官吏奔丧机会,广泛结交拉拢亲己势力。

        王允一到洛阳,就被何进紧急召见,并说明意图。王允很感激何进救命之恩,满口答应。

        何进掌权后,王允被辟为从事中郎。何进被杀,王允不得不迁任河南尹,暂时逃避张让的嚣张气焰。

        董卓废掉少帝,献帝继位,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并替代杨彪任司徒。

        董卓从进驻洛阳到迁都长安过程中,废旧立新,毒杀太后,广植党羽,培养亲信,统收兵权,控制朝廷,专横跋扈,残暴肆虐的行径,使王允敏锐地意识到,董卓将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隐患,必须铲除。

        王允之所以隐忍不发,是接受了在政治争斗中遭受失败的教训,不得不转变斗争策略。他清楚地知道,董卓手中掌握有强大军事力量,党羽众多,而且董卓本人凶残毒辣,如果主动出击,只能是以卵击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