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筑基



    所有的人都醒了过来,发现了自己的实力的变化,纷纷与掌门,和文王先生道别回去巩固境界了。这时李问仙的脑海中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只见:一片混沌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哎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划分开了。可是四周地火水风到处泛滥,三清祖师,盘古幡,太极图,分定四方的地火水风。

    李问仙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更是在这一刻,心神遇到强烈的震动,他清晰的感受到,自己体譶内的那缕气,在这一刹那,轰然爆发,随着爆发,一股修为突破的气息,瞬间在李问仙身上惊天的传开。

    李问仙筑基了,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完美筑基,有史以来第九人。

    李问仙睁开双眼,来到众人面前,一手指天,一用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啊!”一声传来,李问仙倒在了地上。

    “我叫你唯我独尊,还尊吗?这么给我吹,把你打杀了喂狗去。”文王突然出现。

    “老爷子干嘛打我啊!我没有惹事吧!”李问仙抱怨道。

    “刚刚闯一个修炼塔,你就给我嘚瑟,有什么好牛的啊!筑基只是修行的开始,至于那么高兴吗?”

    “那您也不能见我就打啊!我会疼的,好不好。”李问仙委屈的说道。

    “你没有听过佛祖的典故吧!什么话都说,没文化真可怕。还是我给你讲讲吧!”

    文王鄙视道:据佛经记述,释迦牟尼佛在佛界洞见人间人性偏恶,善心衰微,苦难越来越深重,发慈悲心来人间普度众生,于公元前623年,降生到中印度迦毗罗卫国非常英明、仁慈的国王净饭王,为人十分贤慧的摩耶王后宫中为太子,刚出生就不扶而行,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由于佛界对这一应该是释迦牟尼佛从佛界入世(到人间)时发出的庄严宣言的深奥含意,有不同的理解,而成为佛教界一桩悬而不决几千年却一直未展开辩论的大公案。可是,佛教禅宗云门宗的开山祖师——文偃禅师却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写出了“大逆不道”的禅诗:“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图天下太平。”对此,琅邪慧觉禅师,也不以为忤,反而应了一首禅诗:“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加以称赞。疏山如本禅师为了对文偃禅师、琅邪慧觉禅师的理解着进一步解说,加注了一首易懂的禅诗:“才出胎胞便逸群,周行七步便称尊,当时若见云门老(文偃禅师),不到如今累子孙。”意思是谁人没有奋发向上的情志,谁人又没有好奇贪异的心理。成佛作祖,是每个佛门弟子生生世世所追求的目标。但真正禅师们看来,这恰恰是最大的妄念,是修行中最顽固、最隐蔽的障碍。好在文偃禅师眼明手快,为后学佛者道破了这一病障。只有“打杀”了那个障道的“佛”,才能使人心中的“真佛”脱落出来。继后,禅门计有三十多首禅诗参与论述,大有向佛教各宗(门派)论战之势。

    纵观历史,唯禅宗独出心境,“大逆不道”地理解和宣传,其他诸门派虽然倾向坚信“佛是无尚至尊”的理解,但又无充分理论、能力对禅宗“大逆不道”论点加以反驳。唉,这也难怪,自唐朝以来,诗人与禅师,士大夫与大德高僧多友谊交往,互相影响,相互充实,互相提高,最著名的学士文人如王维、孟浩然、柳宗元、苏轼,多以禅入诗。禅僧王梵志、寒山、拾得、贯休、齐已多引诗入禅。所以,禅宗具有过人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当然是其他门派所不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