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母之喻-第2/2页
云青慌忙接过箱笼,喜道:“母亲,怎么买这么多?”
柳玉笑而不答,转而问云青道:“青儿,今日书读得怎样?”
“今晨只把《春秋》又读一遍,父亲所留医书,青儿原想午后再读”。
“好,青儿,去年草编的鸡窝,如今都烂了,不能再用,你去那院墙下搬些青砖来,咱俩在这灶房旁给这些鸡崽儿搭个窝吧”。
云青闻言忙去搬砖,来来回回几趟,云青搬,柳玉搭,不消半个时辰,母子俩便搭好了鸡窝。说是鸡窝,其实只是用五六层青砖围出的一个圆圈,云青怕小鸡儿遭那风吹雨淋,又去柴垛取些柴草蓬在上面,这才和母亲打开箱笼,将一只只胖嘟嘟的小鸡放入圈中。
望着一团团毛茸茸的小东西,想到这些可爱的小鸡崽儿长大后,便会成为自己口中之食,多愁善感之症复发,不知不觉就叹了口气。
柳玉知是云青怜悯之心又起,心想这孩子太过善良感性,日后岂不是要吃大亏?不如趁此开导一下,略一思索,道:“青儿,你看这世上活物,只要是鸡,又哪儿有几只是老死世间的?生之为鸡,终究要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但在此之前,至少它们还能算得上无忧无虑,不过,这些鸡儿们虽小,却也会因为相互争抢食物,而去啄伤其它鸡儿”。
云青听到“因为相互争抢食物,而去啄伤其他鸡儿”,果然就觉心情不畅,神色也黯淡下来。
柳玉暗中观察,知是又触其敏感神经,便趁热打铁,又道:“其实,生之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人与鸡儿们却恰恰相反,作为万物之灵,无论如何,世人大都是因老而死,病死或被杀死者又能有多少呢?即使如此,人们仍然会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断争斗,周而复始,互相伤害,所以说,世人虽聪明,但和鸡儿们实在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世人虽聪明,但和鸡儿们实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听到这儿,猛然想起方才读完的《春秋》,书中那尔虞我诈,遍野杀伐的血腥历史,不正是如此么?想到这,云青悄悄吸了口凉气,暗中唏嘘不已。
柳玉再偷瞄一眼云青,继续道:“所以是为生命,或早或晚,都是一死,鸡儿终究会被杀死,人们也会渐渐老死,并没有多少值得伤感之处,青儿,母亲说的可对?”
云青虽觉母亲所言暗含哲理,死并不可怕,但总觉得是叫人认命一般,偏偏云青自小虽善良敏感,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一点怯懦,比如惧怕父亲等等,但却有一个大大的特点,就是从不相信宿命一说,以至于凡事都要弄出个所以然来,否则便不肯罢休,听母亲如此一问,只是挠头,嘴上就是不答话。
柳玉见云青挠头不语,暗道正中下怀,这才祭出正题,道:“青儿,母亲知你对此话并不认同,实际上,我要对你说的是,无论是人,还是这鸡儿,迟早都会一死,生命可贵而又短暂,万万不可虚度,既生之为鸡,那就尽情饱食,既生之为人,就要做一番大事,人生如此,方不会老来遗恨,所以你爹爹此番离去,我并未去寻找,实在是他在去做他当做之事”。
这几句话一出,云青心中方才明了,原来母亲拐弯抹角,不过是怕自己担心父亲,心中顿时温暖无比。
“既生之为鸡,那就尽情饱食,既生之为人,就要做一番大事”,几句话在年幼的云青心中不停激荡,虽不能全然明白,但触及人生至理,竟也一时痴了,久久沉浸其中,待回过神来,柳玉早入灶房做晚饭去了。
转眼间,缕缕炊烟袅袅升起,由浓渐淡,直飘入天空深处,云青仿佛觉得天地之间,渐渐开阔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