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张唐县倒马关-第3/5页





        找了一家干净的客栈住下后,等白老头开好药方,让小厮去抓药后,一群人才有空坐下来互相认识介绍。

        原来,这位壮年男子是边关的千户长,姓江名卿。这个地方正好是海岚他们一行人要去的地方,另外一位男子是他的结义兄弟叫冷毅。冷毅是陪江千户长回家接夫人到边关去。没想到夫人有七个多月的身孕,因路上颠簸而提早动了胎气,还好碰到了白大夫一行人,否则的话就很难说了。江卿现在想想都一阵后怕,还好还好,否则就家破人亡了。

        “在这里,江某还郑重的感谢各位,以后只要能用的到江某的地方,江某一定在所不辞”

        因江卿要陪着夫人在这边休养一段时间,海岚这边的行程和他不配合,所以海岚这边单独的上路。他们现在呆的地方是唐县,一路往西北走60公里,就会碰到,倒马关乡倒马关村。

        倒马关最初是战国时候设置的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明代以后统称倒马关。在现代的时候,海岚是走过倒马关的。但那是经过现代休整过的,和现在400年前的那是完全两样。

        现在的倒马关山路险峻,完全没有现代那样子的修建过后的马路。之所以这边叫倒马关,就是因为山路险峻,战马到这边经常会摔倒而得名。

        倒马关分为上层,下层,上层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下城即倒马关。现在的城墙都是黄土夯筑外砌砖石,关城东西北设有三个城门,关城建筑设计独特,它依峭壁傍深涧,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整座城一地势而建。山水,关城在这里相得益彰,互为险。古人谋略之身,设防之严,建筑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杨延昭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此。明正德15年公元1520年在倒马关城西三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碑文上写着宋将杨六郎据守之处。杨延昭在边防镇守20余年,辽兵甚为畏惧,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在倒马关凭吊六郎碑,称颂吟怀其威震边关的不朽业绩。

        海岚走这些地方,一方面是想看看400年前的长城,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打算,万一如果他要往北出蒙古的话,这些关口应该怎么走?第三也是自己心中隐藏的心思绘制一份军事地图。

        当然这些事情,海岚都不会和

        其他人说。只自己悄悄的去完成。

        晚上大家宿在一个破庙,等大家都吃了干粮,歇息下来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海哥哥终于忍不住首先问了起来

        “妹妹,你什么时候会给人接生啊?”

        海岚看着家人关切的神色,想着这么多天下来,大家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海岚决定透露,一部分的事实给到家人知道,方便以后行事。

        “爹娘,你们是不是也很奇怪?女儿什么时候会有这些本领和这些想法?”海岚看看父母的神色,发现他们都很平静,接着说道“娘,我当时在牢房里昏迷了几天,就在昏迷的过程中,我好像看到了一位白胡子的老爷爷,他给了我一些神奇的传承,比如说接生,还有一些医术,另外,还有这个本领”海岚说到这里停了下来伸出手只见空空的手心上突然出现一个烧饼,就是白天经过唐县的时候去买的吊炉烧饼和碗肉,海岚当时多买了一些,除了当场吃完的,其他的都收到了空间里。现在海岚手上出现的就是烧饼。看着这神奇的一幕,爹娘和哥哥嫂子都愣住了半天没有回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