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于思雅来了-第2/4页





        于是乎,老于头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叮嘱自己的儿孙:“一定要让子孙读书,一定要努力当官,一定要改变命运!”

        于老金将父亲的话听到了心里,从小开始培养长子启蒙、入私塾、聘西席先生,可长子于春来书也读了,钱也花了,头发都熬白了,在科举之路上却一直不开窍,十九岁才过了童生,将近三十岁才考过了秀才,秀才考过后却一直止步不前,十年了再无进步。

        高不成低不就的于大秀才,现在在镇上的一家书院当夫子,和夫人赵氏、儿子大郎、二郎、闺女大丫一起在镇上的一家小院里居住。小院虽小,却有三间上房,两间厢房,厨房和门厅具有,是当年于春来考上童生后,为了在镇上读书方便,父亲于老金咬咬牙,卖了二十亩上等良田,才购置的一处产业,这让他很是心疼了好些天。

        于大秀才虽然学业不成,可儿子于大郎却进步很快。小小年纪,闻名乡里。大郎十二岁便过了童生,之后在镇上的另一家龙山书院读书,本来想一口气考秀才呢,他的夫子却劝导他为了考个好名次,争取当个县案首,再等几年下场。于是,准秀才于大郎就一直在镇上埋头苦读,迄今十七岁了尚未议亲。

        于老金秉承父亲的遗愿,希望让儿孙们都能够启蒙,但是越来越薄的家底却不足以支撑孩子们高昂的束脩,只能维持长子长孙的读书消耗,就这还捉襟见肘呢。

        关键是,于春来大秀才自幼娇惯,花钱自由,不太懂的勤俭持家过日子,太能造了。

        于是,可怜的于二郎就在启蒙两年后,无奈休学回家了。由于镇上的小院子太小,加上前一段农忙时节,田地里需要帮忙收割庄稼,不太受赵氏喜欢的二郎便顺理成章的被于大秀才夫妇打发回老宅了。

        于是,于老金的二儿子于夏来,在家里起早贪黑干着农活,和媳妇钱氏生了三个壮实的儿子三郎、四郎、五郎,还有两个女儿二丫、三丫,却只有三郎勉强启蒙了一年,后面的就再也没有上私塾的机会了。

        于是,上学读书这种事,更轮不上老金家三儿子于秋来和媳妇孙氏所出的孩子六郎了。

        哪怕,于六郎现在正是六七岁,一生中启蒙的最好时节。

        耽误过去这两年,这辈子就没有读书的希望了!

        可是,家里的当家人没有人去考虑这个事,于秋来和孙氏很老实,老实的三脚跺不出来一个屁,他们知道考虑也不管用,给爹提更不管用,因为家里的钱,都在婆婆徐氏那个小匣子里锁着呢,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

        更何况,别提于六郎上学启蒙花钱了,就连于老金的四儿子于东来,今年都二十五岁了,连议亲需要五两银子,徐老太还是一脸的苦逼:“家里真没有银子了,哪有银子,大郎去考秀才的银子还没有凑够呢!”

        哎,眼看着于六郎的年纪越来越大,家里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启蒙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甚至

        连于秋来和孙氏都已经放弃的时候,转机忽然来了。

        转机来自于一个四百多年后的21世纪记忆。

        来自于于秋来的大女儿,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四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