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一)
祖父迎来八十大寿,实际是七十九岁。家乡话“做八十岁”是与人算账的脏话,老家人多有忌讳,从而形成在七十九岁或八十一岁庆祝八十大寿的习俗。更多的子女会选择七十九岁,宜早不宜迟,因为耄耋老人谁也不敢打包票能活到八十一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不过就当下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人的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七十岁并不稀奇。就我们村而言,上七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但迈过八十岁大坎的却寥寥无几。以祖父的身体状况,除了腿瘸的老毛病外未见异常,迈过八十岁应该不在话下。
通过父母老茧纵横的双手不懈耕耘,以及老天爷的垂怜眷顾,几年间风调雨顺,收成巨增。烟草恰逢令人心悦的收购价,养鸡也小赚一笔,终于成功将滚雪球般逐渐膨胀的高利贷窟窿堵住。最后偿还的一笔债是姑母家的,借钱的时候永远从最亲的人开始,还钱的时候却总是先紧着疏远的人。清债之事尤其值得庆贺,往后无债一身轻,挣一分是一分。赶巧祖父八十大寿,双喜临门,父母决定为祖父风风光光操办一场寿宴。我们家上次办席还是父母的结婚宴,已过去**个年头。期间也有照例应该摆宴庆祝的,像我满月或周岁应择其一,像哥哥十岁生日,但碍于负债累累被迫取消。
寿宴半个月前,父亲把一房在家的男当家都邀请到家里吃晚饭,商议菜单。家在崇山峻岭间,靠山吃山,就地取材,囊括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里长的、田里种的。菜单里雷打不动的第一大菜“红烧大块肉”,以及焖猪蹄、蒸排骨汤都以猪为主要食材。此外还有四拼冷盘、白斩鸡、茶树菇老鸭汤、清蒸鱼、萝卜煨牛肉、炒明笋、什锦寿面、特色菜“太平燕”、甜品莲子薏米红枣羹,共计十二道菜。没有使用任何珍稀名贵的食材,俱是本地常见或特色。其实全乡的酒宴用菜大同小异,味道的优劣体现在细微之处,好的厨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平凡中见真章。祖父寿宴的主厨是姑母的长子,我的大表哥,烧得一手美味绝伦的大锅菜,闻名乡里。“开菜单”的环节必不可少,根据主家亲友多寡来估算酒水食材的用量,避免遗漏、不够或浪费。
父母一面将祖父寿宴的消息在亲友间散播,一面照着菜单预备食材,忙碌得找不着北。天逢连阴雨,潮湿寒冷,已有小半月没有目睹太阳的尊容。这可愁坏了母亲,老家有言:办席落雨,主家小气。母亲在人前自嘲:“这雨落不停,看来老天爷也知道我们家小气了!”
不管谁家办席,总需要将邻里的桌凳碗碟等家用拢到一块才够用。我们家仅有两张八仙桌,一张日常饮食一张闲置。闲置的一张桌面被耗子啃出大洞,又被捉迷藏的哥哥和我不小心摔成两瓣,彻底报废。所以我们家客人一多或者碰上摆供就不得不向邻居借桌子。为了摆脱窘境和增添家用,父母砍回一堆杉木,请人锯成板,先晒后晾直至干透。母亲把村里技艺最精湛的木匠大光头请到家里帮忙打两张八仙桌和两桌长凳。大光头披蓑衣戴斗笠挑着两箱沉重的家伙什到来。箱子漆面刻痕密布,里面井然有序地摆放着木匠专用工具。接下来的许多个白昼,我们家就淹没在锯、劈、锛、刨、凿、锤的嘈杂中。下雨天祖父百无聊赖,常常挨着大光头坐,与他谈天解闷。哥哥和我的消遣娱乐亦被阴雨阻断,便新奇地观望大光头使用各种工具。我们被他处理木头的十八般武艺深深吸引和震撼,
经常拾掇碎木头子,偷使他的工具,学他的模样处理木头。有一次,锋利的锯齿划破我蘸满墨汁的手指,鲜血混墨汁滴在木板晕红一片,迟滞的哭声撼天动地,连累哥哥也被母亲骂个狗血淋头。
寿宴的日子近在眼前,桌凳总算赶工完成。父亲在大光头的指导下亲自上漆,一遍清漆两遍褐色漆,刷得平整油亮。天气寒冷潮湿,油漆半干不干,我用手触模凳子,留下三个永久的指纹。母亲为使桌凳的油漆赶在寿宴前干透,在厅堂里生起两盆炭火,用炭火的温度催干油漆。此法卓有成效,达成了母亲的目的。
寿宴的头天大早,连阴雨毫无征兆地骤停,久违的太阳如睡眼惺忪般萎靡不振,散发微弱的光芒和热量。山林氤氲缭绕,闲田空旷衰黄,路面湿漉漉,杂草泪汪汪,寒冷潮湿的空气混着土腥味、雨腥味和稻梗的腐臭味。母亲哼着轻松愉快的小调煮早饭,因为停雨证明我们家在老天爷眼里不算太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