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七十五章



愧玉怀身常自罪,  奉孝平生再不提。

        “第二句分明在讲不能奉孝之遗憾,你们解作立志之诗,未免有些牵强。”沈昱觉得自己这诗明明很好懂,  抒发的是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哪里立志了?!

        周围立时响起几声善意笑声,  笑沈昱的想法过于简单。

        汤子宁拍了拍沈昱的肩膀,叹道:“自古便有忠孝两难全之说。想要当一个清官、好官,  需要时刻将百姓放在心上,  故不能常常奉孝于父母膝下……”

        看看那些外放的大臣吧,  他们大都是自己在外为官,父母守在老家,  如果孝顺是每天在父母跟前早请安晚汇报,  那他们只能不孝了。再看看那些朝中的重臣吧,  很多时候就连父母去世了都不能为之守孝,  所以才会有夺情一说……

        在场的多是读书人,  对于忠孝两难全自然都有深刻的理解。

        汤子宁话音刚落,  其他人纷纷接口。等他们说完了,  汤子宁看着沈昱说:“听懂了吧,  奉孝平生再不提便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这确实是一首立志诗。”

        沈昱:“……”

        怎么办,  忽然觉得这些人说得好有道理。

        如果我不是原作者,我就信了!

        有人不死心地想要把话题引回到那封情信上,  没人关心沈昱当年是怎么立志的,我只想知道这封信到底是怎么回事!沈昱几乎是感激地看了那人一眼。

        沈昱拿起情信,  指着某一行的“琪琚”一词,  在“琚”字上点了点:“我之所以说这封信不是沈昱写的,  还因为信里出现了这个字。为长者讳,  沈昱写这个字时,通常会少写一点,或者用其他字代替。但你们看这个字,它是完整的。”

        琚,琼琚,佩玉也。

        它并非是常用字,多见于人名。《诗·卫风》中有一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但这句并没有另一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名。沈昱日常写作的时候,就算偶尔需要写到“琚”这个字,他往往都能找到其他的字作为代替。

        代替字太多。缺一笔这种避讳法,沈昱就很少用了。

        以至于世人好像并没有意识到他一直刻意避了“琚”这个字。

        “所以说,沈昱那首诗真不是立志诗,而是一首缅怀先人的诗。”沈昱解释道。琚,佩玉也。因为先人名字里有“琚”这个字,而那位先人早就不在了,沈昱不能承/欢膝下,只能用别的方式孝顺那位先人,所以决定从此以后不佩玉。

        这听上去好像有些夸张。

        但前人在为长者讳时做过更夸张的事。

        比如有人从不听音乐,也不游嵩山和泰山,只因他父亲的名字里有“岳”这个词。又比如说诗圣一生写诗千首,却从来不咏海棠,只因他母亲名为海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