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东归 下
【九】鏖易京
兴平二年入冬的大雪将易京点缀成了一座素银之城。全副武装的公孙瓒登上城楼,寒风萧索;他冷冷看了一眼城外,旌旗猎猎。伴着爱犬一声长啸,公孙瓒莞尔一笑,因为如斯景象,他似曾相识。没错,那是两年前。
城外的围兵还是十万,只不过地点从蓟县变作了易京,对手由刘虞变成了鲜于辅、麴义、闫柔。但,坚城依然是坚城,对手依然是一群乌合之众。
“启禀公孙将军,东州县令田豫飞鸽传书,王门已经叛变袁绍,纠合一支几万人的军队攻击了东州县,所幸田豫处置得当,劝退了王门。”
公孙瓒怒视前来汇报的从事关靖。
“竟有此事?我待王门不薄,他怎可这样对我!”
“将军息怒。王门也是心念旧恩的,退兵之举足见其惭愧之心啊。”
“胡扯!这群吃里扒外的东西我早晚得收拾他们!”
自刘虞死后,其旧部鲜于辅、鲜于银等人就打着为刘虞报仇的名义纠集军队,又有一个胡人养大的男子——闫柔为他们在匈奴、鲜卑、乌桓等刘虞怀柔过的异族部落之间穿针引线,如斯不到一年又集结了三万胡汉联军。这支大军与公孙瓒亲命的蓟阳太守邹丹于潞县之北遭遇,蓟阳郡兵死伤殆尽,邹丹战殁。联军取得潞县大捷之后,遭到了公孙瓒的重点“关照”,当时,刘虞长子刘和被袁绍“保护”在冀州,渐渐不支的联军便派人去以迎接刘和的名义,向袁绍申请干涉。于是,袁绍便让悍将麴义“护送”刘和返回了幽州,并在今年开春与公孙瓒亲率主力决战于鲍丘。一场激战过后,公孙瓒死伤数万,元气大伤。在得知公孙瓒战败的消息后,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郡叛乱骤起,公孙瓒所置太守长官悉数被杀,各地叛军与鲜于辅、刘和等部队联合,人数多达十余万人。公孙瓒被迫不断收缩防线,最后退入坚城易京。
“叛徒固然可恨,但贼势甚大,又有麴义、鲜于辅、闫柔等善战之人,我们理应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为好。”
“没志气!这些人也算善战之人?”
公孙瓒刚想列举自己军中能人,结果一时语塞。现在田楷在青州与袁谭缠斗,单经被曹操讨伐于兖州,刘备的辖区平原早就为袁绍所占而且如今业已自立门户,严纲阵亡于界桥,邹丹葬身于潞县,如今手下中能入自己法眼的将才几乎一个都没有!
刘纬台、李移子、乐何当这三人虽然是自己看得上的结义兄弟,但终究不是行军作战之人,作为大哥的他对这三位义弟还是十分了解的。二弟刘纬台过去是个算命的,卦卜能力一般,计算能力尚可,提刀杀敌那就是笑话了;三弟李移子和四弟乐何当则是富甲一方的生意人,商才和钱财是有,但是也就能在财政问题上“慷慨解囊”了。
“罢了,不提了。不过持久抗战的准备的确是该有。”
“据说李三爷想出了个点子。”
公孙瓒将视线移到布商出身的三弟李移子身上,很是好奇。
“三弟,有何良策?”
“大哥,我不懂兵,但略懂一点商道。城外围城甚紧,城内粮草虽然如山,但也终有尽时。我建议从城内开田,自给自足。昨天我也考察过了,易京城内的土质良好,又有地下水源,完全可以开展屯田,由老弱病残及女人负责管理。”
公孙瓒眼前一亮。
“妙计啊三弟。”
边说边赞赏地拍着李移子的单薄的肩膀,而一旁关靖则面有惊异。这时老四乐何当说话了。
“大哥,我看三哥的计策可能都用不上。”
“怎么讲?”
“那天我和二哥大概算过了,敌人已经围了我们半年有余,他们粮草估计支持不了太久了。这反映在他们最近劫掠周边的行为越来越多了,撤退不过这两月。”
公孙瓒似乎不太认可老四乐何当的见解。
“这是怎么算的?”
“大哥你想,士兵人均每人每月就算1斤粮。10万人也得每月消耗30万斤粮。10个月就是300万斤,这还不算民夫消耗。如今袁绍四处出征,文丑、高干等入并州清扫黑山贼,颜良、袁谭等攻击青州刺史田楷,这些就已经动员快十多万众了,袁绍本人还自提了几万人马围了造反的东郡太守臧洪。所以就算冀州发展再好,能持续供养大军多久?更何况想要在农耕不发达的幽州搞以战养战,这基本是行不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