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情仇 下-第2/6页





    “孤与桥卿,还有张将军一样,都很喜欢伯符(孙策)。既然到了寿春,就转个信儿让他有空来拜会一下我这个叔父吧,不用不好意思。”

    袁胤、纪灵、刘勋、阎象的面色,桥蕤、张勋、李丰、杨弘的表情,这一切都被袁术看在了眼中,只不过,他仿佛还在倾听着院中的杜鹃鸣啼。

    一晃十几天过去,孙策终于在桥蕤、张勋的搭桥安排下,接受了袁术的召见。

    一番半真半假的嘘寒问暖之后,袁术开门见山。

    “贤侄,今后有何打算?”

    “希望能在明公麾下效力。”

    “咱俩何时如此见外了。孙郎在丹阳的遭遇孤也听说了,上次你痛哭诉说为父报仇的理想,孤甚为触动,于是一直在收拢文台(孙坚)的旧部,如今终于有点眉目了。”

    孙策坚毅的目光有了一丝闪烁。

    “既然孙郎说要先在孤这里发展,相信也是深思熟虑过了,不过正如孤上次所说,文台的旧部久经沙场、心高气傲,孤费尽口舌也只不过能说服一千左右的人马给你,不过,贤侄放心,他们都是你父亲的老部下。”

    “孙策必尽心竭力报效明公!用战绩证明自己!”

    “哈哈,孙郎有此决心便是好的。孤也会为你创造机会,多立功勋。相信你父亲的旧部们定会心服归顺的。”

    “谢主公!”

    袁术笑着拍了拍行礼致谢的孙策,示意抚慰与接受。

    “眼下,庐江太守陆康公然拒绝孤的钱粮要求,据闻还在整修军备。庐江与九江甚近,必须早日平定,孙郎有没有胆量去挑战一下陆康这个不识时务的老东西呢?”

    孙策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回答道:

    “孙策愿往!只要主公下令,一定踏平庐江!”

    “哈哈,好!就是这种气魄。”

    袁术一边打开了身旁的果盒,一边继续说道:

    “但是要打庐江,这一千人马哪里够用呢。这样吧,孤令太傅马日磾推举孙郎为怀义校尉,另让刘勋、雷绪、陈兰、乐就四部人马配合平叛。”

    袁术从果盒中,拿出了一个金灿灿的蜜桔,递给了孙策,而孙策心里清楚,这四路人马绝不是他可以轻易指挥的善茬。

    “哦,刚来九江时,年过六旬的陆康老儿带着他不足六岁的小儿子陆绩来过这儿,孤用蜜桔招待,这小孩儿走前却在袖中藏了两个蜜桔。孤问何故,他说是给母亲尝尝。孤当时就在想,吴郡陆氏之中连如此小孩都知道孝义,那么假如有一天他们的族长陆康要是被杀了又会如何呢?”

    孙策接过蜜桔,认真地听着袁术的话语,试着领会袁术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要么是保陆康一命,要么就是屠灭陆氏。

    “哎,家族这个东西实在太微妙了。说起来都怪袁绍那个妾生的种,蛊惑堂兄袁遗,使孤与堂弟袁胤不得不与他刀兵相见,假使袁遗也心存家族之念,与孤合兵,那样下邳陈家、吴郡陆家又怎么可能有反抗的机会?袁绍这个天煞的贱种。”

    袁术似乎只是单纯的感慨与抱怨,不过孙策脑海中却闪出自己家人的画面。年纪轻轻的孙策开始领悟到,家族的团结是霸业的保证,而这个家族不仅包含着母亲、舅父、弟弟妹妹,还有堂兄孙贲、叔父孙静等人,甚至还应该包括更多的人。当这个家族大到一定程度,他可能就不会被任何人轻视、不会被任何人所挟持。

    从袁术府邸出来后,孙策嘱咐吕范去接自己的母亲及弟弟妹妹,然后认领了袁术分配给自己的那一千老弱残兵,准备向庐江进发。这是他第二次“创业”,他需要充分的准备,避免重蹈覆辙。

    一个月后,年近七旬的陆康,在庐江城上望着远处的旗帜兴叹。自己作为吴郡豪族之首叱咤扬州军政两界数十载,如今却被一个二十出头的寒族小辈围困于城中,这种滋味耐人寻味。不过他并不绝望,因为——官方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已经在扬州东部开始行动了。

    ————————————————————

    【十】让徐州

    兴平元年(194年),曹军退去之后,余下了残破的徐州。无奈之下,徐州牧陶谦率众迁徙下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