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 中



    【五】孤寡恸

    初平三年,豫州刺史孙贲一行人扶送孙坚的灵柩启程返回故乡吴郡富春。昔日,孙坚伐西羌、平黄巾、讨董卓,为国征战,戎马倥偬。为安后顾之忧,他将家安置在了相对安定的寿春县,并留下武艺素养超群的长子孙策护家。孙贲早已差人向庐江舒县的孙坚家中送信,相约在芜湖渡口汇合面,一同顺流而下向目的地进发。

    孙策少年豪气,十几岁便已是寿春当地小小名人。庐江郡舒县的周瑜,雒阳令周异之子,少有异才,得知孙策之名,便欲一见,孤身来到寿春拜访孙策。二人同年,心胸、志向相仿,情投意也合,一见如故,成为挚友。心思相较细腻的周瑜看出孙策目前虽然在寿春混得很好,但是终究是外乡人的境地,便诚邀孙策能够举家迁往舒县。周氏家族中出过多位三公级别的人物,在舒县也是响当当的世家大族,完全有能力与孙策家“相互照应”。

    正所谓,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孙策很高兴地接受了周瑜的邀约,在母亲吴氏的支持下,举家迁往了庐江舒县。周瑜还专门让出了一套大宅给孙家老小居住生活。

    作为孙坚的儿子,孙策无时无刻不关注着父亲的传闻。父亲每攻下一座城,打胜一场仗,他都会兴高采烈,并格外注重听取战斗的细节。当听说父亲吃了败仗,他也从不气馁,而是利用自学的《孙子兵法》去构想自己该如何应对父亲所面临的难题。可是,正当他替父亲在荆州连战连捷而开心不已的时候,一个噩耗却传到了家中——孙坚遭遇黄祖伏击,中箭阵亡。

    这地震般的噩耗令孙坚夫人吴氏因悲痛而虚弱昏厥。面对妇幼的哭嚎,十八岁的孙策强忍住了泪水。他很清楚,这种时候,他必须要替死去的父亲撑住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十一岁的二弟孙权,九岁的三弟孙翊,已经懂事的四弟孙匡,还有平日淘气可爱的小妹,都已经哭成了一团。兄长孙策以一个家之长的口吻,喝止了他们的哭闹,并作出清楚的分工指示,整理行装前往芜湖与孙贲汇合。

    几日的奔波,在芜湖的渡口,孙策一家见到了扎着白巾的孙贲。

    “从兄辛苦了。”

    见母亲吴氏依然神伤憔悴,孙策首先发言。

    比孙策大许多的孙贲则一脸惭愧。

    “望叔母和从弟们节哀。都怪我们无能,没有保护好叔父......”

    说着说着,往日战场上铁骨铮铮地汉子,噗通跪倒在地,哭了起来。

    “伯阳(孙贲),你们尽力了。文台(孙坚)是个军人,我是军人之妻。这是命。”

    吴氏虚弱地说出这句的同时,脑中却在不断地质问:为什么死的不是你们?!

    “先让我们见见他吧。”

    “是,叔母。”

    众人带上白孝,来到了客船里间。一开门,恶臭之气便将人熏一趔趄。

    “棺椁是袁术赠的,可因为时日太久,叔父的尸身已经腐烂了。”

    孙坚那英武的容颜已经面目全非,浮肿、尸斑、尸水,即使是昔日的爱人,亲生的骨肉,也不由反出强烈的恶心。年幼的孙翊与孙匡仅是沉浸在这味道之中就已经快要吐了出来。此时连孙策都在庆幸没有让小妹进来,但想必身在门口附近的她应该也早已闻到了吧。弟弟妹妹中最年长的孙权在看过父亲的遗容之后,面色从铁青变为苍白,竭力屏住呕吐之感。显然,仅仅一眼,便足以让他刻骨铭心。

    这个临时停尸间,终究非活人久居之地,孙贲与孙策搀扶着泣不成声的吴氏,回到了外间。

    “请叔母节哀。”

    “母亲请节哀。”

    孙策帮母亲镇定,孙贲则吩咐人召集众人。不多久,孙贲一行人中的重要人物都来到了这间屋子。镇静许多后的吴氏环视一圈,竟然没有几人识得。

    “幼台(孙静)呢?我弟弟吴景呢?”

    “回禀叔母,自二叔阵亡以后,我军被敌人杀得大败,我收拢残军投靠了袁术,才换取了袁术援军,致使我军没有全军覆没。然而,抵抗情绪激烈的三叔被袁术控制在近侧,景叔与一众老部下也都被调往扬州前线。侄儿虽然名义上继承了叔父的官位与军权,可今日的孙家军已不再是昔日的孙家军了,空壳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