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凉操戈 下-第4/5页
老将徐荣遭到前后夹击,一代良将死于乱军之中。
与此同时,一直与王允若即若离、保持观望的段煨,也终于行动了,凉州联军逼近长安时,已经号称十余万人。
在长安北门,吕布尝试一搏,与凉州军中一等一的猛将郭汜单挑,虽然取胜并刺伤了郭汜,却没有重挫西凉军的士气,勉强乘夜突围。
并州精锐突围之后,长安宣告陷落。太常种拂、太仆鲁旭、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在城战中战殁,吏民死伤两万余人。
站在宣平门楼上,王允注视着城门楼下的兵马动乱,心中难以平复。
宣平,宣扬太平。而如今天下何来太平?
他闭上眼,想起了吕布,这个他一直看不起的武人。
那是昨夜,吕布驻马青琐门外,招呼王允道:王公可以跟我一块儿离开吗?
王允真的没想到,被他所轻视的吕布竟然会专程回来叫他一块儿逃生。王允很清楚,有猛将吕布护送,他逃出长安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
然而他不能逃走,他不想也不能成为天下的笑话!与其活得像个笑话小丑,他更愿意死得像个忠臣烈士。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决心“舍身取义”的王允对吕布做了最后的告别——
“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
夜色遮掩了吕布的表情,王允自己被自己感动得流下两行清泪。
吕布走后,王允就淡定地领着还没睡醒的皇帝刘协登上了宣平门楼,心中尚存一线生机。
此时,门楼上的王允,却不再如昨晚那般淡定。“叛军”已经把门楼围了个水泄不通,而且越围越紧。任王允党徒喊破“皇帝在此,谁敢造次”,叛军也未曾退让半步。在各种交涉均告失败后,王允明白,皇帝也保不了他了。
可是,他并不后悔。不后悔杀了董卓,并且灭了董卓三族;不后悔没有特赦凉州军阀;不后悔没有跟吕布逃跑........即使这些在外人看来,是多么虚伪残忍、迂腐偏执、刚愎自用。任人评说自己是影帝,是腹黑,是书呆。
王允问心无愧,他在做他认为对的事情。
不过,出乎王允意料的是,在自己痛快淋漓地痛骂楼下凉州群狗后,这群野蛮的凉州兵痞竟然没有冲动地杀上门楼来。而是递上了一份文书,原来这是凉州诸将联名向皇帝进上的表,大意是司徒王允狼子野心,冤杀董氏一门,之后畏罪,便诱骗天子到城楼之上,所以城下的他们是前来救驾的。同时希望天子勿听谗言,让司徒王允下楼,与凉州诸将对质。
与此同时,城门下的将兵纷纷将沾满鲜血的刀剑收鞘,声声齐呼——“太师何罪?”
此情此景,让王允非常尴尬,面对这群暗藏诡诈的凉州人,要么交出天子,要么交出自己,否则自己不再是护驾,而是坐实了“劫持天子”的罪名。另外,叛军高喊“太师何罪”而不是“为太师报仇”,这样轻松从“兵变”升华成了“兵谏”。
“奸臣”王允叹服——高啊,实在是高啊!
不,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是凉州人。凉州岂有谋士存?
这究竟是何方高人指点?
他已没空去想,因为年少而聪明的皇帝也因情势而眉心渐锁。
“陛下,臣,这就下去了。”
王允整了整花白的鬓发,向皇帝刘协行了此生最后一个君臣大礼。
“准。”
王允深垂着头颅,他怕看到汉帝的双眸,因为不论是悲伤还是怀疑,都会让他难以承受。
身材高大的老王允缓步下楼,单手按剑,杀气自生。有些凉州人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镜,这哪里是那个机关算尽的帝国司徒,根本就是一个久混江湖的老剑客。王允每进一步,凉州兵便如觉死神逼近,不由自主地后退一步,就连身经百战的凉州将官竟也没有一人敢上前去将这个老头儿按倒在地、五花大绑。行出宣平楼数十步,王允忽然止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