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何解?-第2/3页



        “朕富有四海,乃上天馈赠之,此等馈赠,应转交与民。”朱见深停下脚步,而后笑着对身后的张保说道。

        “陛下仁慈。”

        实际上在年底的时候给老人馈赠之肉食银两,在洪武朝的时候也有,不过却没有坚持下去。

        朱元璋虽然对那帮当官的不怎么样,但对百姓却是真心的好,即便这种恩赏不复存在,也会用其他的方式给予,但在洪武朝之后,这种事情却已经很少发生了。

        这种事情会拖着大明前进的步伐,但在朱见深看来,却不是的,朝廷的仁政是对整个国家进行的,他会影响到军队,影响到官员,甚至影响到那些还没有进入科举的读书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百姓能够真正的受到好处。

        而其中之难度,朱见深也是清楚。

        瞒报,克扣这种的事情会出现,政策需要一年年的修改。

        这就又牵扯到了一个问题。

        官员的俸禄太低了。

        若是有大量的银货从基层小吏的手中流过,他们会不会动心思。

        太祖高皇帝对付贪官污吏的办法就是逮到就杀,看似有用,却是下猛药也,不是长久之计。

        高薪养廉。

        可大明除了那些市场不认得纸钞外,根本就拿不出那么多得银两来去养这个廉洁。

        在朱见深看来,大明的货币制度太过保守,甚至是有些畸形,宝钞发出去了,却又不能从朝廷兑换出铜钱与白银,

        这个货币能长久吗,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威望太高,能够压得住,可发展到了今日,宝钞可以说是真正的烂大街了。

        隆庆开关,为大明国内搞来了白银,为之后万历年间的经济大爆发创造了基础。

        这是一条可以走的路。

        虽然下西洋已停止二十余年,可大明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属于一流行列。

        或许可以尝试着在自己亲政之前,重开海禁,接着下西洋,不过这次却不是带去和平与威仪,而是要笼络财富为己用。

        拿着别人的钱,去办自己的事情,才是王道。

        罗马帝国办到了,小美也办到了。

        在这个时期,大明也要做到。

        朱见深在上一世也曾当过愤青,有着很狭隘的民族观,觉得我们民族长久不衰,源远流长,就应该成为世界的领导者,现在有了机会放在了手上,他可能要尝试一番。

        加大军需司对火器的研发,增强武人的带兵素质,唤醒百姓对大明的认同感,对民族的认同感,让其自豪,让其真正的受益…………

        或许这条路很难走,又或许需要很多年,可这第一步却是要有人迈出去……

        千丝万缕,凝结成了一股乱绳,朱见深只能慢慢的缕清顺序,而后找到端引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