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朝会-第2/3页



        此时十九岁的万贞儿正是青春洋溢之时,可却将这大好的时光都留在了皇宫之中。

        她坐在龙床之上,轻轻拍打着朱见深,并且小声的说道:“陛下,快睡,陛下快睡。”

        像和尚念经一样。

        朱见深没有睡着,万贞儿的声音却越来越小,想着是困得不行。

        弄得朱见深一脸黑线,你是在哄我入睡,还是在哄自己啊。

        为了不为难万贞儿,朱见深闭上了双眼,装着自己睡着了。

        而看到朱见深睡着,万贞儿便揉了揉眼睛,离开了龙床。

        大明早朝。

        明朝前期的早会是非常庄严郑重的。

        在三通鼓后,文武官员分为左右两列进入午门,而后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待到皇帝进入太和殿安坐龙椅之后,由鸿胪寺“唱”入班,文武官员才能两班齐入,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之后就是行礼,奏事。

        在大明的前期,早朝的分量最重,虽然还存在着晚朝的形式,但基本上都是在谈论早朝未完成之事情。

        自洪武皇帝废除丞相后,权力得到了空前的集中,而此时内阁制度并没有成熟,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所有的决定还是要由皇帝来下,所以在朝会之上很多大事小事官员都会禀报,而后商讨出结果让皇帝裁断。

        洪武皇帝朱元璋改制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为君者更加了解帝国的运转,可人算不如天算。

        老朱家的奇葩太多,更有很多不务正业的皇帝,发展到了后期,早朝就形同虚设了。

        既然早朝形同虚设,但国家还是要运转啊。

        就这样辅助皇帝主持政务的内阁就成了维护国家运转的核心存在,内阁首辅已经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不能说哪种政策不好,或是哪种政策好,都有利有弊。

        皇帝的不过问让他们对于国家不够了解,而掌印太监拿着玉玺替皇帝盖印,也能从中滋生宦官擅权的事情。

        做一个贤明勤劳的皇帝好不好,当然好。

        可不是每一个勤劳的皇帝都是好皇帝,内阁制度就能很好的补足皇帝的这个短板,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这也没错。

        可这样一来,解放了皇帝,让他没有闲杂的政务处理,就会闲置下来。

        人啊,一旦闲了下来,就会滋生出很多幺蛾子。

        皇帝的身份不同,所滋生的幺蛾子需要整个帝国买单,这也是为何等到内阁制度彻底成熟后,大明会产生那么多各行各业皇帝的缘故。、

        没办法,闲得了。

        因为北京城初经大战,文官武将忙了许久,这次的早朝由太皇太后下旨推迟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