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天真美好的青春期
生物学上将这段岁月称作青春期,是啊,除了“我上初中那会”,“青春期那会”,还能怎样去描述呢,不过,它还有一个俗称叫作“叛逆期”,也不知何时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的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孩子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他正在叛逆期,很多行为需要多多管教”,这个纯洁、美好的青春期偏偏与个别鹤立独行的叛逆绑在了一起,真让人说不出话来,不过,往往在两者重叠时,还真能碰撞出一种别样的火花来。
青春期,人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它虽然懵懂,但却是那般美好,这个阶段时间过的太快,以至于往往还没等细细品味,便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这天,当他与萍姐站在中学校门口眼巴巴的在一大堆名单里寻找着自己时,他才开始渐渐明白,往后再也可能没有什么所谓的双百了,那张用毛笔写的奖状在这里已经不像曾经那样令人向往,家里的那面墙上,此时已被他和二丫的奖状贴满了,村里的长辈们每次进门便能看到,之后就是一番夸奖,在他内心里,这些奖状也是它能继续前进的一部分原因,直到今天,看到那些奖状,他还能想到那次没有得奖后的煎熬,还能想到每一张奖状背后得点点滴滴。
一时间,成绩成了重要的判定标准,有些大人常常会聚在一起互相炫耀着自家孩儿努力奋斗一年来的成果,当然,如果孩子们有其他优点也会成为这场讨论的话题,总之,自家孩子必须有一点能拿出手的东西。
青春,真好!
又要经历一次入学,仪式感总是要有的,小学的行头要彻底改变一下子,那陪伴了自己六年的军绿色单肩挎包不能再用了,得换一个双肩包背着;奥特曼铅笔盒也不能再用了,显得些许幼稚;铅笔用的少了,换成了一元五支的“小豆芽油笔”;作业本也要换成大的,至于书,一如往常的包上崭新的书皮,还有那小平头也要换成短寸,总之要更新的东西还有不少,不过,在他自己心里,初二考入重点班那才是他最主要的目标!萍姐也是不止一次的在他耳旁念叨着,这时,他也第一次从老师们的闲谈中听到“军校”这个词,心中那份从军的向往便更加真切了,好像,这些理想已经离他越来越近了。
“娃!撸起袖子好好干,这样才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隔壁老大爷总是这样语重深长的对他说。
人生处处有惊喜,这时,他碰到了杨清,去年,还没毕业他便总听杨婶对萍姐诉苦“自从上了初一,什么都好,就是不好好学习”,对于学习,在他心里仿佛还没开始便已经结束了,他们这对兄弟已经有一年多没见,小小学刚毕业,杨家人便搬到县城,租了一间门面房做小本生意,总听萍姐说“生意还不错”。
这一年,随处可见的农用收割机解放了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辆辆吃着燃油的大机器轰隆隆的开进田里,一转眼功夫,原本要干上一星期的活,便完事了,随后,直接装袋拉回场里去晾晒。
这会,拖拉机也开始在农村普及,农民终于可以缓口气,抽出身来做点其他事情,日子一天一个样,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人们渐渐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那粮食的价格视乎从来没有涨过,孩子的学费与家庭花销却是一天一个样,看看那物价已经翻了一翻,很多年青年劳动力只能开始外出打工,以此来补贴无形之中增长的生活费用,同一时期,在杨清家地里,一片片园林绿化树已经取代了庄稼,
叶爷爷也打算响应号召砍掉苹果树,种上一片核桃树,所谓“遍地核桃妆秀岭,致富要靠绿蛋蛋”。
有时候,一分钱便能难倒英雄汉,随着开销的不断增加,为了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影响大局,萍姐打算找一份工作先干着,以此来补贴家用,前些年,二丫头年纪尚小,自己不能离家太远,便只能在附近找一些临时工作,工地上的小工、砖厂的搬运工这些她都干过,可这些零零散散的收入,已经没办法满足现在的花销了,现在,她必须出去找一份长期的工作才可以,在权衡一番后,她便与赵虎妈干起了保险推销员,这份工作不需要太高门槛,只要你能说的出口,将所有条款记清后讲给被保险人便可以入行,之后再慢慢适应便是了,但这份工作因为整天要在外跑业务,便需要一辆交通工具,电动车这时还没完全普及,在萍姐心里,也没有必要为了刚刚入职的工作,花上大价钱买一辆电动车,最后,她只是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就这样,开始了她的第二份全职保险工作,第一份是当初在城里的干休所里做话务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