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第2/2页





    接下来几个星期,克拉克每次放学都要往邮局跑,只为了能看序章后面的故事。

    可惜,这个偏僻小镇很少有人订购,更没有再出现被咖啡弄脏的。直到两年后克拉克中学毕业,成为学校养老金部门的审计员,他才在一位退休校董的家中发现成套杂志。

    1956年,当39岁的克拉克第一次荣获雨果奖时,他在获奖感言中说道:“我少年时的梦想之一,就是能够一期不落的阅读。当我拿到人生中第一笔薪水时,我毫不犹豫地订购了这份杂志,莱因哈特和杨威利陪我走完了少年时代。感谢周赫煊先生,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广阔无垠的宇宙可以让人忘记烦恼。而今我也成为一名科幻作家,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陪伴无数少年和青年,成为他们成长中最好的伙伴……”

    整个20年代和30年代,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那都是科幻文学的黄金时期。

    这要得益于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伴随着相对论、量子理论等前沿科学的进步,迅速在欧美掀起一股科幻热潮。

    不过欧美还是有些差别的,欧洲的科幻作家喜欢夹带私货,各种在科幻小说里讨论现实话题,总体来说艺术价值更高。而美国那边则纯走商业路线,把热血冒险、悬疑推理等元素加入进去,爽点更类似于后世中国的网文。

    毫无疑问,如果放在美国连载,肯定比欧洲这边更受欢迎,它明显更符合美国读者的胃口。

    但这丝毫不妨碍在英国受追捧,首先这是科幻小说的黄金年代,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其次它要通俗有通俗、要深度有深度,不管哪个阶层的读者都看得津津有味。

    是的,非常有深度,至少放在30年代初的时候是这样。

    原著作者田中芳树在创作时,借鉴了太多的东西,比如希特勒的独裁。里面两个主角的对抗,就可以视为民主与独裁、正义与法西斯的战争,另外还有拿破仑、军国主义、封建独裁、****、原教旨主义、种族主义的影子。

    这些元素放在50年后或许显得平庸,但在1930年代写出来就太抢眼了,足以被视为一部讨论政治的小说。

    无数跟克拉克一样的英国少年,徜徉于的宇宙幻想当中不可自拔,这部科幻作品陪伴他们度过了漫长的青春时光,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经常有中二的英国青年,引用这本书里的台词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当那一代读者成长为中年人时,也初次拍成了电视剧,收视率瞬间爆棚,轻松碾压当时所有的电视节目。

    后来的缔造者卢卡斯说:“当我16岁的时候,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那是一部从英国引进的电视剧。你无法想象到那种震撼,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空,比世间任何的一切都更美丽。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关于星际战争的梦想,我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宇宙故事。”

    这些都是后话了,此时的英国科幻读者对周赫煊又爱又恨——多啊,你特么就不能更新快一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