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22章-第2/4页
崔家父女见着温大婶子这般热情,提着的心这才放下,两人眼中带泪,千恩万谢以后跟着温婉进了后院。
温婉安排崔姑娘和小板栗住一间房,让崔老爹在隔壁房间住下。小板栗见着来了年龄相仿的姑娘,高兴得不行,拉着翠姑娘的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你们为什么要到京城来告状啊?”
安顿好了以后,众人坐在厅屋里歇息,温大婶子询问起了崔家父女来京城告状的事情:“难道你们那里的县令还不能帮你们洗刷冤屈吗?”
崔老爹摇了摇头,长叹一声,眼中闪过愤怒之色。
“我爹就是县令。”
崔姑娘难堪的咬了咬嘴唇,看了一眼父亲,见他很木然的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脸上闪过一丝痛苦的表情,沉默了片刻,还是将整件事情说了出来。
崔老爹原名崔铁牛,自幼家寒,全是在放牛之时站在私之外偷听了一些功课,到了十四岁上头,在县城里找了个伙计的活儿,掌柜的见他机灵,便教他记账算数,存了个收徒的心思。认识的字多了些,崔铁牛便更想念书了,接手做了几年掌柜攒了些银子后,便去了当地一家有名的书院。
科举不易,书院里不少四五十岁还在念书的,故此他三十岁去念书也没有被人耻笑。书院里的夫子嫌崔铁牛这个名字太土气,赐了一个姓名为崔远山。
因着家中贫穷又一直怀了想念书的缘故,崔远山攒着银子没敢成亲,直到进了书院以后,书院的黄夫子见他发奋努力,便将自己女儿嫁了他,谁知崔夫人命苦,还没来得及享福,就在翌年生女儿崔莹的时候难产死了。
遭遇丧妻之痛后,崔远山便没有再娶,心无旁骛的念书。虽说基他础差了些,可抵不住他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图强,最后中了庚申年进士,吏部把他分去了庆元县做县令。
才去了一年,崔远山便发现了庆元县的粮仓很有问题,账本上的数字和粮仓根本对不上号,他开始暗中调查这件事情的时候,县里又出了一桩轰动一时的拐卖案。这桩案子牵扯极大,拐卖的女子不止一两个,竟是达到了十几个之多,崔远山看到那些被拐女子与自家女儿崔莹年龄相仿,却遭遇各种折磨,心里头便憋着一把无名火,想要将这背后的黑手给揪出来。
然而这两幢案子委实是错综复杂,崔远山花了许多功夫,才扒拉出几根线索。就在他准备要顺藤摸瓜下去的时候,忽然有无名人士送来了一封信,说有人向吏部举报了崔远山,说他贪墨官粮,让他做好连夜逃跑的准备。
“我父亲清清白白,自然不肯走,”崔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委委屈屈道:“可是没多久真就有人带了吏部的任免令过来,把庆元县的县令之印收走,把我父亲投入了监牢。”
众人听她这般说,个个都张大了嘴,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县令正在调查官粮失窃之事,居然就被人诬陷入狱了?
大家看了看崔远山,见他容颜憔悴满脸风霜,不由得为他叹息:“老爹,贪墨官粮可是大罪,如何就被放出来了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