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第 121 章



京都西昌街之前并不算得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它不如东城,  住的都是达官贵人,这边的地价低,住的也是市井百姓,  他们有银子的就搬去了东城,  要是没银子,就继续住着。

        这一片做生意的多。但是去年八月,  朝廷正式把官绣放在了这里,派人过来修缮官绣院,  这条街上就开始热闹了起来。

        管官绣院的人不是男人,而是女人。刚开始只有一两个姑娘过来,  后来就来了很多。

        她们不仅在这里修缮官绣,  还开始盘下一个茶楼。后来,  她们又不仅盘了茶楼,  还盘了绣坊。

        再后来,她们开始在街上游街打马,不戴面纱,  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论。但慢慢的,众人也习惯了。

        他们说:“她们是官了吧?是陛下和皇后太子妃等人亲派的,跟其他女子自然不一样。”

        这股风气还没过去多久,她们又开始在这条西昌街上买东西了。

        姑娘们无非就是买金银首饰,  但这条算不得是给富贵人家卖东西的街上自然不会有好东西,  便马上有金银商贩听见了消息,街上就有了好的首饰铺子。

        贵人姑娘们有钱,一买就是不少,买了今日,明日带了人还要买,渐渐的,  这条街上就被那些富商接手了。

        慢慢的,又有了绸缎庄子,好的酒楼,成衣铺子,还有弓箭武器——来这里的武将姑娘也不少。

        自从第一家武器铺子在这里卖出了好价钱之后,其他武器铺子就看见了利益。因为姑娘们开始带着家里的兄长们开始逛了。

        再后来,这街上有了卖花女。

        她们卖的绢花缠花好看又便宜,走街串巷的,大家久而久之也习惯了。专门有妇人姑娘来这里等她们买。

        吴巧娘便是之前最早出来的卖花女,也是一个绣娘。她手巧,做缠花绢花是好手,绣工也好,在这条街上是出了名的。

        她去考官绣,家里的兄弟都紧张,寒冬腊月的送她去考,站在官绣院门外等。爹娘在家拜菩萨,头都磕红了,全家陪着她考,她却没考进官绣。

        爹娘和兄长们都安慰,但她还是很伤心。不过她也不埋怨,她是看了在场其他绣娘们的绣品的,都比她好。

        监考的折家九姑娘说,明年还能考,今年没考中,明年再考就是了。她也还可以进京都绣坊,这也是太子妃娘娘建的,就是为了让绣娘们有一地可以赚银子。

        她绣艺好,家里人都劝她去京都绣坊算了,不管怎么样,那地方是太子妃给天下绣娘的一个容身之地,也算是跟太子妃攀上了关系,只要能去就是好的。

        但是巧娘不愿意。她想凭着她的手艺,定然比在绣坊里面赚的多。

        她娘不理解,“但是去了绣坊,你也不用起早贪黑的出去卖簪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