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3章



作者有话要说:
前面初稿在晋江试连载了一小部分,就把那小部分的链接发给公安局的同学,心想人家是领导,顾得顾不得看都不一定哩。过几天碰见同学,说,嗨!你的小说把我害惨了!咋?我看你小说,一看就丢不下手,直看了个通宵,第二天早上开会,迟到了,进去时满会场人都看着我,领导会后狠狠说了我一顿。

        我大笑!坐讲话台上的人迟到,当然难堪了!

        在陕西老家时,夏静觉得自己不属于那片黄土地,在服装厂上班后,她觉得自己不属于那些机器和枯燥的图纸。现在夏静自己颠覆了大集体所有制,让生活发生了变化,变化引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她的辞职常常让人拿出来当笑谈,舅舅更是生气,几次劝说未果后,干脆不理她。

        一九九0年的常河县城,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大多数人看不起自谋职业的人,认为是瞎折腾,胡球整。在陕西,一部分想先富起来的人都举起大旗自立门户了,她姑姑的女儿夏静的表姐在市里的什么长风阿里斯顿电冰箱厂,那是多好的工作,可是人家照样辞职开起了饭店。这里人们最大的目标是万元户。舅妈家邻居,一个长得忒漂亮的女孩被大家喊做万元户,意思是只有万元户才能配得上她。在常河县,她就见过十几辆小型拖拉机载着胸佩大红花的万元户、粮食万斤户游行,后面排列着管乐队敲锣打鼓的庆贺,一街两行看热闹的人啧啧感叹:万元户啊,一万元多么稀罕的天文数字,这辈子下辈子都挣不到万元啊!而她拿着辞职得来的一千多元生活补贴跑去干个体,不笑话她才怪哩。

        那天快开业了,她去舅舅家,舅舅不在,舅妈织毛衣,见她进来,眼睛抬了一下,淡淡地问,来了?夏静哎了一声,就再不言语,手里的毛衣针非快地上下翻飞。夏静能听得见时间流淌的声音,无话找话地问,织的啥花型,给谁织的,舅妈慢腾腾地只一句,随便织的。夏静本想说后天开业的事,见舅妈还在生着气,舅舅又不在家,不敢多言,讪讪地离去。

        舅妈的生气是有理由的,某机关单位的小张托了舅妈学校的教导主任,介绍认识了夏静。舅妈说,小伙子有很好的家境,出身于干部家庭,涵养好,家里没负担,正在读函授大学,有上进心,长得一表人材,和你很般配,如能成就姻缘,是你前世修来的褔份。按常河人的习惯,先处一段时间,短则半年长不过一年,如果两人感情发展顺利,几个月就可以定婚。她离父母远,舅舅舅妈就是家长,现在她把这一切都打乱了,舅妈的脸面往那儿搁。在这个小县城,她是外地人,舅舅舅妈是她的大树,大树底下好乘凉,她却擅自跑到大树以外,脱离了大树的庇护。做为亲人的舅舅舅妈恨铁不成钢,好几次她都不忍心,心想着放弃算了。

        可是她不能。

        姐姐夏雪上大一时,父亲在职,大二时,父亲没了职业,靠家里的积蓄勉强维持学业,已花光了老本,只能靠夏静的一百来块钱支撑。最近姐姐来信说,她平时舍不得吃菜,头晕头昏,还贫血,夏静看着信,眼泪啪啪地打了湿了信纸,可自己那点死工资,全给她寄去也不够呀。

        人生的关键往往只有几步,可要迈出关键的几步是多么不容易啊!夏静险些动摇了。是姐姐的来信让她在关键时痛下决心,事后她常想,如果放弃了,她的人生之路会是什么样呢?

        开业半个月那天,一身穿制服的人走进来,夏静问:看衣服吗?看上那件可以取下来试。那人没嗯声,翻开公文夹“唰”地撕下一张纸交给夏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