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准备工作-第2/3页
因为明代有“大儒出翰林院”的潜规则,于谦始终未能成为大儒,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李云天记得,于谦因为杨士奇的赏识,已经进入了都察院,再过些年,他就会成为一名监察员。
这位监察院的官员,虽然是七品,但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明代的官员和官员都是以言者为主,要么是都察院的官员,要么是六司,这是一种潜规则。换句话说,正如不是出自于翰林院,便不能成为大儒,没有做过言官者,自然不可能在朝廷中占据重要位置。
李云天的史学见识不多,对明史也是一知半解,但他却清楚地知道,在大明的时候,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三杨辅政”,杨士奇便是三杨之首,也是仁宣朝的第一任宰相。
杨士奇很看重于谦,他是今年的殿试,也很喜欢谦会试。
身为考官,杨士奇成了今年状元的老师,李云天等人也都去了,被他收为弟子。
要不是这样,李云天也不可能在湖口县混得风生水起,一些没有前途的人,可以找个时间去湖口县发财,但这些人都是没有背景的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和李云天竞争。
李云天和于谦在京城的时候并不熟悉,只是萍水相逢,所以他并没有把于谦的事放在心上。
他怎么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和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官一样,而且于谦也会如此的不幸,永乐皇帝把“策语伤时”排进了前三。
这一瞬间,他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所以在兴奋之下,他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了出来。
于谦之所以能从会元升至三甲九十二,自然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件事牵扯到永乐皇帝,若是被人知道,那可是要被扣上“非议君王”的罪名。
想了想,他提起了桌上的毛笔,沾了点墨,想了想,给于谦回了一份简单的贺电,表达了自己的同龄人情义,俗话说,于谦这种人,要以礼相待。
这封书信的字迹娟秀,端庄,李云天第一眼看到这封书信的时候,还真有一种错觉,仔细一想,他记得自己也是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一个能中状元的人,怎么可能会书法不好?不然不管你写的多好,都会被考官给淘汰。
绿萼和小翠本来以为,李云天应该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信件都写完,却没想到,他足足花了五日时间,这十多封书函,他都没有收到。
特别是那封写给杨士奇和其他的会试的主考人员,更是措辞谨慎。
他让张有德买了几样九江的土特产,让李满山和李大牛一起带到京城,让于谦和杨士奇等人吃个饭,增进一下友谊。
这些东西不算什么珍贵的东西,也不算什么,但所谓送礼不如送客,不仅能拉好彼此的距离,还能在别人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在李大牛和李满山离开之前,李云天还专门叮嘱了李大牛几句,让他们听从李满山的吩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