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向师傅学手艺-第2/4页





        师傅们的孩子们有的学到半路就不学了,很少人能坚持学下来,年轻一辈不愿沉下来学习,他们肩上的圧力很重。

        有时候啊,我在想,是不是我们抛弃了他们,让他们留在时代的长河里,在晚年却要为了生活孤苦伶仃,到底是好的还是坏呢?

        后来,我明白了,时代把他们落下了,可是人情世故没有,总要有人去守护那片人间温暖吧。

        时代在不停的更替,百姓安居乐业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智能化,信息化,这个变快、变好的过程是在座的每个人一起使的团结劲,最后共同走向不久将来的科技化。

        时代越来越快,要做起加减法,成一眼看不到头的台阶。

        少年们在前面铆足了劲共富国家,中青年们撑起各自的小家,老人们就免不了要接受现实里的长灯相伴。

        这些是毋庸置疑的,但带来问题也是轻易改变的,人创造的社会,最后是需要人去买单,去承受的。

        我能做的只有守好这片不小不大的家具彷,或许有点自不量力,但总要有人去试一试吧,说不定就成功了呢!

        每一个手艺都需要漫长的等待和磨合,想要学完整个手艺没个十年很难,难的从来不是手艺,而是独具匠心的技术,更是一种由老到少的传承,是不同手艺里的行业文化。

        说起芜湖,自从通草画创制成功后,芜湖民间就传出这样一句话:铁画,漆画,通草画跟在后,三画出芜湖。

        “芜湖三画”也由此形成。(注:保护非物质遗产传承者就不留下名字)

        以铁为墨的艺术奇珍——芜湖铁画,许多人熟悉芜湖铁画那还是从人民大会堂的一幅《迎客松》铁画开始的。

        君亦暮在10个手艺的师傅们那里各教半个月基础,依次考核,看君亦暮在那个方面有才华,最后是通草画略胜一筹。

        通草画的全称叫通草纸水彩画,就是画在通草纸上的水彩画。

        不是普通的纸浆法制造的纸,而是从一种学名为通脱木,俗称为通草的灌木草本植物茎髓切割而成。

        五加科子乔木,茎中的髓颜色洁白,有丝绒的质感。把这种植物树心切成薄薄的切片,薄而半透明,可以用来作画。

        不过由于通草纸很容易破裂,切割的树茎大小有限,因此每张纸都只有两三只巴掌那么大。

        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难以保存,目前传世不多,在国内已几近绝迹,它对研究中国早期的西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草纸虽小,却非常适合水彩画运色着墨的需要,当水彩运用到质感丰富的通草纸上时,经过光的折射,能够呈现斑斓缤纷的效果,更可媲美漆器或刺绣,因此很受画师喜爱。

        18、19世纪,通草画作为广州的一种外销画,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