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姐夫的含金量



曹国长公主,太原主母妹,嫁李贞。

主性纯孝,助贞理家尤勤俭,早卒。

贞携子文忠避兵,依太祖于滁阳。

洪武元年二月追册主为孝亲公主,封贞恩亲侯驸马都尉。

先是,兵乱,主未葬,命有司具礼葬于李氏先墓。

诏曰:“公主祠堂碑亭,其制悉视功臣之赠爵为王者。”

三年改册主陇西长公主。五年,以文忠贵,加册曹国长公主,并进贞右柱国曹国公。

贞性孝友恭谨。

初,文忠守严州,屡以征伐事出,皆委贞权掌军务。

文忠克桐庐,以所俘卒送严。严城空虚,俘卒谋叛去。

贞飨其众,醉而缚之,以归应天。太祖嘉之,累授官如子爵,赐甲第西华门玄津桥之西。

帝数临幸,太子诸王时往起居,亲重无与比。

晚岁尤折节谦抑,尝曰:“富贵而忘贫贱,君子不为也。”

十一年冬卒。赠陇西王,谥恭献。文忠自有传。”

《明史》载,不是我胡说八道的啊。

翻译成白话也就是:朱元璋二姐,明代开国第三名将岐阳王李文忠之母。

朱佛女上有三位兄长,一位姐姐,下有弟弟朱元璋。

对朱元璋不怎么关照的大姐如果知道日后这位弟弟当了皇帝怕是悔青了肠子。

据说朱元璋起事之初,一次被元兵追杀,走投无路,躲到长姐家。

胆小的长姐和姐夫因害怕连累,竟然不敢接纳,朱元璋只好找二姐,得到二姐朱佛女和二姐夫李贞善待,侥幸活命。

因此朱元璋对长姐多有怨愤,去躲你家,你怕我连累你。那我发达了,就没你什么事了。这画面怎么和刘邦对待大嫂有点像呢。

朱元璋多次追封二姐为长公主,就是不言长姐。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丙寅,朱佛女之子李文忠回乡祭奠母亲,顺便寻找到早已失散离世的朱元璋长姐及姐夫王七一的灵榇。

李文忠返回朝廷后据实以告。

朱元璋因顾及脸面,这才不得不追封长姐为太原长公主,夫王七一为荣禄大夫、驸马都尉,且仅此一次。

不过和去世的人较劲没意思,反倒会显得朱元璋小气。

她一手将弟弟朱元璋带大,对朱元璋疼爱有加,有什么好处吃的,全让给弟弟,姐弟俩感情深厚。

大约朱元璋十一岁时,为避战乱,朱五四举家迁徙至临淮之东乡,与先期迁来的李贞一家相识。

朱佛女早已到了谈婚论嫁年龄,但当时灾祸不断,一直没有选到合适人家。

难不成这就是大龄剩女。

到了临淮之东乡之后,父亲朱五四才最终决定将朱佛女嫁给大朱佛女十二岁的朋友李富之子三十多岁的李贞。

三十多岁,妥妥老牛吃嫩草。那个时代娶不起媳妇很正常,官府又不鼓励生育,也别乱扯什么四等人,纯粹是胡扯。

朱佛女性格温顺,孝心至上,未出嫁时在家侍奉父母非常周到,善解父母之意,很受父母喜爱。

出嫁之后,悉心帮助李贞经营家庭,生活俭朴,勤劳持家,任劳任怨,温柔贤惠,侍奉公婆恭谨孝顺,信奉佛教,好修善行,平时很少吃荤肉,夜晚则朝礼北极星,日以为常。是典型的孝女、贤妻与良母。婚后生活虽不富裕,但夫妻恩爱,清平的家庭充满了幸福。

朱雄英想到这里感到羡慕了,或许这才是他所认为的爱情的样子吧。

朱元璋幼时,亲戚都比较贫寒,惟有二姐家还能吃得饱饭,二姐朱佛女经常接济娘家,一直得到姐夫李贞支持。

朱元璋曾这样评价二姐和二姐夫:“昔者朕居元时,生理艰辛,皇考妣甚为忧戚。惟姊孝专心,尔能同之,既有资助,岁歉不荒。”

要是没李贞夫妇,或许朱元璋早就饿死街头了。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距离李贞居住不远的濠州也燃起了战火,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也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当时,李贞见乡里有人在广置田产,扩建府宅,不惜花费大量精力,想方设法聚敛财货,就叹息道:“此何时也,乃欲为富家翁耶?”

于是捐出自己家中所有资产,杀掉耕牛和小猪,置办酒食,招待乡民,与乡民约定,共同防守瞭望,遇事互相帮助。

为防御匪乱,李贞带领乡民在当地修筑了土圩,取名“曹公城”,保卫乡民。

虽然比起朱元璋的功绩微不足道,但这是小人物所能做到的最大努力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