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从长计议



第二天早朝

昊东兴冲冲地询问张中衡关于增人增薪的事情。

“启禀陛下,昨日微臣已与中枢的各位商议了,陛下为众臣谋福利之事,众臣都颇为感激,

只是陛下想法落实起来,从长计议也许会更好。”张中衡向前一步,行君臣礼,恭敬说道。

昊东顿时就不开心了,强忍住不悦,和声说道:

“张爱卿,从长计议的长,这具体是这么个说法?”

张中衡转头看了身后的人一眼。

一位大臣行礼而出,起奏道:

“陛下,臣是中枢侍郎令葛良,关于增人增薪事情的流程,主要由中枢统筹,微臣可解陛下的疑问。”

“葛爱卿请讲!”

“关于增设官吏,应当由吏部先行评估,各官职职位的空缺与否,闲忙程度,视情况增补人员,而后将增补建议,交给中枢审核,再由陛下批阅,

确定好需要增补的职位后,可在今年的科举中,增加录用的人数,来替补官职的空缺,所有流程算下来,最快也需要半年时间。“

“至于增加俸禄,流程上倒简单些,但具体怎么个增加方式,什么时间增加,具体增加多少,还需陛下进一步定夺。“

“陛下所说的绩效考核,恕臣愚钝,还请陛下释惑是什么个考核法?”

葛良恭敬把昊东的问题都回应掉。

昊东这时听出不对味来了,感情昨晚的眼泪都白流了。

不过葛良回答得有理有据,这时发难就很难占住理。

昊东忍住火气,自认为准备不足,无奈摆了摆手:

“此事容后再议,退潮!”

大意了。

自来到这个世界以来,大脑时常头痛,也许是穿越后遗症,或者是灵魂和身体产生了排斥反应。

总之大多时间都是在床上躺着修养,也为趁机多了解这个世界的情况提供了时间。

要是遇到亲近的人,就以头疼为理由,装失忆。

最近几天才算正式上了几次朝,听听大臣们的争论,感觉谁说的有理,就按照谁的意思办就好。

今天轮到自身亲自下场,才发现跟这些老狐狸差太远了。

虽然葛良会回答得都是客观原因,但从群臣的态度上来看,压根就没把他的建议当回事。

现在细想起来,前面几场朝会的争论,看起来停完美的,但存在不少蹊跷之处。

好像大体都遵循了一定得规律:

一般一个人提出意见,阐述理由,第二个人反对,阐述理由比他的更加充分。

旁观者会很清楚谁有道理,但第一个人会继续提出有破绽的理由胡搅难缠。

这时旁观者肯定看不下去,表明支持第二个人的意见,并顺便指出第一个人的理由的破绽之处。

这时第一个人一副如梦初醒的样子大喊:

“微臣思虑不周,大喊皇上圣明。”

大体是这个剧本,可是多个几个人,负责露破绽的人员、时机、形式都不定。

总得来说,最后提出问题的人“醍醐灌顶、受益良久”,大臣们也控制了问题解决的方向,皇上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了参与感。

没有人受伤的世界达成。

几次朝会的洗礼,给昊东带来了挥斥方遒、天下归心的错觉。

以至于考虑系统任务时,都没考虑过下面执行力的问题。

直接把印象中大忠臣、掌握实权的左首辅拉过来掏心掏肺。

这时穿越前没接触过社会的弊端显现出来了,把社会的运转方式想得太过于简单了。

忠臣应当是利益与君王一直的好人而已,

如果利益不一致呢?

太草率了!

散朝后,昊东坐在御书房书桌后认真思索了起来,他碰到了所有年轻皇帝即位共同面对的问题。

就是君弱臣强。

不知道怎么搞的,昊太祖建立大昊国以来,他的皇位继任者们,都是在40岁左右就去见他了。

不过昊太祖本身也没好到哪里去,史书上记载,38岁就暴毙了。

没继承王位的王爷和公主们,虽也有意外身亡的,但绝大部分都能寿终正寝。

长此以往,从辈分上来看,昊东应当叫分封各地的王爷后代们,叫祖宗。

昊东忽然想到,自己身体的年龄是16岁,是先帝三个存世的皇子中最小的皇子。

大皇子今年25,三皇子今年20,昊东是老四。

根据从母妃那边了解,先帝是异常喜欢大皇子的。

昊东认为,大皇子除了帅气和穿越前的他不相伯仲,其他方面的素质是完爆以前四皇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