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渐渐明晰的局势(三)-第3/3页
“……我们无法搜集到太多的有关清国境内现代工业的资料,这是令人惊奇的,因为即便我们的情报能力再差,也不可能对其一无所知。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猜测,清国境内不存在李顺政权辖下我们援建的那种哪怕很小规模的现代工业,这可能是由于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以及思想文化所共同造成的。与顺国萍乡煤矿、湘潭铁厂、长沙枪炮局、衡阳织布厂、赣州榨油厂等原始机械化生产的官办企业相比,清国没有任何一家使用机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采矿或制造企业,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将大部分帝国预算用到了维持军队、稳定边疆、发放旗饷及供政fu、官员和皇室开销了。不过据这几年我们从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得到的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清国似乎在努力寻求采购一些水力或人力机‘床’及其他设备,用于船舶制造、武器生产方面。与此同时,他们似乎也在‘花’费大量资金聘请来自欧洲的工匠帮助他们设计茶叶、生丝、棉‘花’等主要出口商品的加工,以提高生产效率。这可能是因为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的财政负担的压迫,除此之外别无解释。”
“……虽然多年以来清帝国遭受了种种来自海外的冲击,但除了个别大城市有一些开明人士愿意了解海外动态或新思想外,居住在广大农村的帝国基石地主士绅仍然生活在他们传统的‘精’神世界里。信奉孔孟哲学的他们年复一年地参加由帝国政fu组织的以传统儒学为基础的科举考试,对于来自海外的新知识比较冷淡。除了松江、苏州、杭州等地有一些传授现代知识的学堂之外,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地方有这些学校的踪迹,或许是根本没有,或许是因为我们对这个帝国还不够了解。”
看到这里,虽然对其中的一些段落还有疑‘惑’,对某些内容总感觉有些雾里看‘花’之感,但就整体感觉而言,郭普夏已经觉得很明晰了,那就是清帝国与中央帝国历史上的那些封建帝国几乎没什么不同。即便因为南征的受阻以及东岸人多年的存在,也仅仅是刺‘激’清帝国加强了对军事工业方面的投资,除此之外他们对于现代化的生产知识、科技知识、管理知识的吸收,仍然非常缓慢。
郭普夏甚至有些期待,当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过后,随着地盘的扩大以及社会的进步,顺国无论钢铁、军火等军需物资的生产,还是棉布、食盐、油料等民生物资的生产都增长到一个与清国相差无几的地步时,满清的统治上层是不是会有一点觉悟,境内的汉族官员、武将对这个老大帝国是否还能够维持足够的忠诚他希望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一天……
a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