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家国和睦-第5/6页





    “户部杂项一百六十九万四千余两,以上合计二千四百二十八万四千六百两现银。”

    刘若愚在念,但朱由校的眉头一直紧锁,原因便是田赋下降的太厉害了。

    去年还有接近六千万石的存在,今岁突然就变成五千万石了。

    如果不是酒课司和南场织造局等地方交上来了足够的银子,恐怕朝廷今岁的支出要捉襟见肘了。

    “十个月四百多万两银子,也就是说一年应该能有五百万两银子?”

    朱由校是在算酒课司的税,不过刘若愚却道:

    “万岁,帐不能这么算,酒课司的摊子还没支开,若是支开了,恐怕岁入七百万也不奇怪。”

    “明岁户部的支出,奏疏上写了吗?”朱由校微微颌首反问,而刘若愚低头看了一眼道:

    “写了,兵马司和衙役、大理寺以及一众书吏共支出八百九十一万余两银子,百官俸禄再支出三百二十七万两。”

    “五军都督府需要支付交趾,旧港的斩首银,抚恤银,抚恤田,以及各府的军饷,合计是一千六百七十五万四千二百两银子。”

    “军械局需要七十二万两银子,军备院一百万两,七大船厂各自需要三十万两银子托底。”

    “地方衙门和两京,五军都督府需要截留七百万石米,一百万石麦。”

    “如此算下来,朝廷需要调拨三千二百七十五万四千二百两银子,七百万石米,一百万石麦……”

    “这银子上,今岁国库和内帑还结余不少,应该能把俸禄都发下去,粮食还能剩个四千一百余万石。”

    刘若愚这开口一说,朱由校便表情不太好看了起来:

    “田赋降低,税银上涨,只是年年亏空,年年都需要反腐来维持国库。”

    “如此下去,若是反腐坚持不下去了,或者抄不出银子了,那我大明朝岂不是没银子可用了?”

    “国帑每年负入,本就是常态……”刘若愚安慰道:

    “只是这些年来,由齐王执掌御马监和户部以来,国朝才好不容易盈余了几年。”

    “每岁盈余数千万石,这放在哪一代都是了不得的数额。”

    “倒也是……”朱由校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朕有一个善于理财的弟弟,这便是朕与大明历代祖宗的有所不同。”

    “今岁若不是弟弟反腐抄家,酒课司和南场的织造局做的不错,想来还需要折色大半米麦才能填补这个亏空。”

    庞大的机构消耗的大明不少财政,但如果不维持它们,大明就收不上来那么多银子。

    算来算去,用八百多万两的支出来维持两千四百多万两的税银,还是比较划算的。

    如果没有小冰河期,没有那么多大旱,那么今年的大明本该岁入八千万石左右,加上去年结余,便能突破一亿石。

    只是眼下剔除了支出,却只能剩个四千一百万石了。

    这笔田赋,兴许还要用于可能发生的赈灾上,若是按照京城的米价折色,这便是两千余五十万两银子。

    能结余这么多银子,放在天启四年以前,都是朱由校所不敢想的。

    别说他,便是百官也都不敢想,大明眼下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四千九百余万两银子,如果没有大灾,哪怕粮食折色价值降低,也能有个六千万两左右。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规模,便是盐酒茶专营的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