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血泪



在别人的眼里,斩杀高起潜,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谁知朱庆根本没放在心上。

        当初米国特工阻止自己学习新技术,都被暗算了好几个。砍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死太监,算什么大事。

        唯一让朱庆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古人一听到要有人要掉脑袋,就像是过了年似的,丝毫没有畏惧的表情。

        人们在刑场里,面带笑容,谈笑风生。

        甚至还有人端着一碟馒头,在那里等着。听说这个特权,要跟刑部的人打好关系才能得到。

        朱庆没有亲自上阵,而是交给了戚才良,这种人头落地的场景,他还是第一次遇到,想想就恶心,干脆躲了。

        本来想让刘肇基监斩,周昌提醒他:监斩的人员,也有可能被弹劾,没必要牵连过多。

        “卢象升,老天保佑,小爷今日为你出一口恶气。”

        六颗脑袋被装进木笼,悬挂在城头示众。扬州一下子就沸腾了,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城门处的告示上,写着高起潜欺君罔上、谋害将领、临阵怯懦、挪用粮草等十几条罪状。无论哪一条,都够掉脑袋的。

        似乎暴风雨就要来了,昨天参加宴会的人,看到了高起潜的脑袋,深知魔鬼太子的话是对的——先杀后审。

        忙完高起潜的烂事,朱庆打算休息一会儿。没想到卫胤文的手脚真是麻利,说书的、唱曲的、难民、秀才齐至。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高有矮,有胖有瘦。

        模样惨的,头发乱糟糟的,面黄肌瘦,缺胳膊少腿,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甚至没有鞋子。

        有地位的,方巾长袍,手里还拿着一把扇子。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读书人。

        反倒是那些说书唱曲的,似乎有些见识,乖乖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不少人根本就没见过官员,更别说当朝太子了。一个个哆里哆嗦,大气都不敢出。

        朱庆把他们找来做什么?无他,煽风点火。不把清军的名声搞臭,如何得到百姓的支持。

        道德舆论的阵地,不是你的,就是敌人的。朱庆怎么也想不明白,史阁老居然拱手相让。

        难怪短短两个多月,江北就拱手他人了。

        安静之后,朱庆对众人说道:

        “清军自起兵以来,对我大明百姓肆意杀害,致使白骨遍地,生灵涂炭。此次总督江北,便是要与他们拼个你死我活。你们之中,谁被清军欺负过,残害过,尽管道来,本王与你们做主。”

        说完,他转头望着几个书生:

        “还请几位多相助,将他们讲述的事情,一一编成故事、戏曲,传唱于江北。让大明的将士和百姓,知道清军的无道,明白成为阶下囚的后果。让我们的将士,带着满腔的愤怒,冲向战场,与清军厮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