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1990·冬-第3/13页





        青豆沮丧地放弃了“修长城”,跟个使唤丫头似的,被撵上驴车,拎上行囊,往镇上去。

        她小心护着新衣,生怕沾惹脏污,挣扎问:“不可以让青栀去吗?”

        吴会萍忙里忙外,哪有空理她,招呼了记屁股,手心传出厚实的闷响:“赶紧的!早去早回。”说罢又不放心,拉住大丫头叮嘱,“多跟你大哥说会话,他惦记你。”

        青豆知道大哥惦记她。只是这大冷天的,这大喜日子的

        她扫了眼外头,小心翼翼问了句:“妈,我能坐车去吗?”

        二哥结婚借到两部车,除了不多稀罕的北京130,今儿十里八乡不少乡亲是跑来这部桑塔纳的。

        “想的出来?”那玩意多贵!磕着碰着倾家荡产也赔不起!

        青豆灵光地捕捉到吴会萍渐高的音调,脚下抹油,利索地朝初识的石头哥打了个招呼,“哥,大冷天的,麻烦您哩!”

        石头饮过白酒,脸颊酡红,憨厚摆手:“没事儿,顺便去镇上。”

        “节约粮食人人有责”八个滇红大字书于矮房的坑洼墙面,墙角有红砖小字,青豆眯起眼,瞧清歪扭的“李ming是犭者八jie”。

        她悄悄抿嘴,憋住会心的噗嗤。

        这事儿她以前常干。八十年代公物概念尚没被群众接受,她走哪儿写哪儿。

        小南城墙上地上树上随处是她的情绪笔迹,二哥甚至循过这些歪扭的小字,找到过桥洞下离家出走的她。

        伶仃树木横斜在纵横交错的阡陌沟渠旁,驴车一颠一簸。像红灯牌收音机按下了音量键,鞭炮与欢笑一格一格低下去,视野里的囍字模糊成影绰的红。

        天是真冷,一年四季,青豆最怕冬天。

        她把提篮固在两腿间,口鼻缩进领口,露出双眼睛,打量起记忆里骤然塌缩的故乡。

        石头哥操着口乡音,努力捋直舌头:“曾(城)里比我们仄(这)好吧?”

        风呼哧冽过,青豆先没听清,反应过来急忙否认。

        石头哥酒后感慨,称今朝这婚事办的太有排场了,昨日待媒的菜都没见过,问她厨子哪儿请的,他孩儿百日宴也想请。

        这事儿都是二哥和妈弄的,青豆不知。石头哥又问,“新四(式)武/器哪里来的?”

        他问的是四轮桑塔纳。青豆扮作一个不闻窗外事的傻子,又推在了二哥的本事上,“不晓得,都是二哥办的。”

        “青松出息了,赠(挣)大钱咯!”石头背朝青豆,发出羡慕。他和青松当年还是一起逃课的同学,没想到一个逃去城里发家致富,一个逃进猪圈,养起猪来。

        人家都说知青嫁人嫁出两截命运,怎么逃课的二流子,命也能差这么多。

        驴车慢吞吞碾过冬罕的泥地,青豆看不清石头哥的表情,也清楚他并无恶意。但这句话在她读来,更是讽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