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这是天才!



 陈浩记得倪老与柳川志产生分歧,是在九四年前后。

 九五年,两人矛盾公开化。

 九七年,倪老被柳川志踢出联响。

 双方这场争斗持续三年。

 倪老唯一目的,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做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芯片。

 在这个年代,柳川志的想法并没错,现成的东西拿来组装,省时省力,可使联响快速壮大,抢占市场。

 研发,投入巨大,产出少。

 几十亿砸下去,多半没什么成果。

 把几十亿投入到组装生产线上,则是另一番景象。

 倪老,高瞻远瞩。

 柳川志,着眼于当下。

 各有各的道理。

 在陈浩看来,联响壮大后,如果柳川志严格按照最初“贸工技”计划走下去,会是另一个华维。

 然而,人有惰性,企业也有惰性。

 能省时省力赚钱,何必费时费力研发。

 联响未摆脱这种惰性,始终扮演组装厂角色,更可悲的是,到最后主业居然变为房地产、金融。

 房地产,金融,本质是资本运作,有钱就玩得转。

 尖端技术,却非金钱能买到。

 需要十几年几十年专研和积累。

 科技决定国家强弱。

 科技也影响普通人生活。

 两世为人的陈浩,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清楚,二三十年后科技受制于人是多么的难受、憋屈。

 “广南,你向决策层上书,我不反对,但我不便参与联响内部纷争,毕竟我是青华校长,对很多人而言,我一言一行代表整个青华,还有……那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我不建议你向上面反映。”

 王校长苦笑瞧倪广南。

 因陶副校长陈浩在,王校长话说的很委婉。

 陈浩清楚倪老为引起上头重视,多次上书谈的不只是贸工技与技工贸路线对与错,还反映柳川志存在作风问题和贪腐问题。

 倪广南叹气,很失望。

 “您是联响倪总工?”

 陈浩忍不住插话,明知故问。

 “我是。”

 倪广南下意识回应陈浩。

 “您预计建技术研发中心,前期投入多大?”陈浩问的很直接。

 “这……”

 倪广南皱眉想了想,道:“如果研发中心设在魔都,成本会低一些,设在香江,成本会高一些,但设在香江能招揽到更优秀的人才,咱们国家改开才十多年,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总体落后,以至于尖端人才流出去的远远多过流入的。”

 陈浩点头认同,未来十年,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西方高科技人才更不愿来国内扎根。

 “研发中心设在香江另一个好处,一些技术的引入较为便利。”倪广南倾向于在香江设立研发中心,与陈浩不谋而合。

 “研发中心确实得设在香江。”

 陈浩这话令倪广南眸光一亮,仿佛寻到知音,而陈浩接下来一句话更是刺激倪广南心尖猛颤。

 旁听的王校长陶副校长惊愕。

 “初期,给我您三个亿,够吗?”

 说出这话时陈浩坦然自若,好似三个亿,对他而言九牛一毛。

 倪广南心惊之余,扭头瞧老友王校长,想知道开口要给他三个亿的年轻人,什么来头。

 “浩翔公司,就是我的产业,到年底我掌控的资金会超过一百亿。”

 陈浩语不惊人死不休。

 既然他要拿下倪老,就得交底。

 “浩翔公司是你创立的?”

 王校长难以置信盯着陈浩。

 陈浩对王校长道:“在您、倪总工、陶副校长面前,我不敢撒谎,之前有所隐瞒,是想低调。”

 “低调……”

 王校长笑了,调侃陈浩“之前你有所隐瞒,应该是我和陶副校长在你心里的分量不够重吧?”

 “真不是。”

 陈浩尬笑否认。

 “浩翔公司,做什么的企业?”

 倪广南问陈浩,今天之前他没听说过这么一家企业。

 陈浩简单讲述。

 “这么一家成立几个月的企业,别说买电器做零售搞地产开发,它就是卖军火,到年底也难积累一百亿资金。”

 倪广南质疑陈浩先前所言。

 在倪广南看来,别说是两个月后,哪怕两年后,内地未必会出现拥有百亿资产的私营企业。

 “倪总工,时间会证明,我们浩翔有没有能力实现您的理想。”

 陈浩显得胸有成竹。

 实则,年底前他能否积累百亿资金,取决于远东之行是否顺利。

 此时他言之凿凿,毫不心虚。

 当老板,得敢于画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