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南京相招-第2/3页





        所以,当秦川前来商量去南京的事时,张学良虽然心里不爽,但也答应了,只是问他,东北今后怎么办,意在提醒秦川,东北的计划还没有实施,暗示秦川不要虎头蛇尾,丢下东北去别处另谋高就了。

        秦川只好把他对山东的考虑说给他听,说是取得山东后,将为东北军在那里建立第二条防线和兵站基地,蓄养抗战实力,和华北共成为中国坚持抗战的一方力量,与他一起,影响和引导中国的抗战事业。

        山东是中**事地理中“金角银边草肚皮”说法中的“银边”位置,还算通晓军务的张学良知道,山东卡在华北和中原、江南的中间,地貌不似河北那样,尽是是广袤的大平原,无险可守。

        山东大部为丘陵低山地形,有据守的天然屏障。未来抗战一起,山东就是个关键地方,他能够防守住地方从北方向中原腹地的进攻的地利条件。万一华北抗战若事有不济,也是东北军的退路之一。所以取得取得山东,应是不错的计策。

        但在眼下,南京的蒋介石是绝不会答应他在华北之外,再据山东为己有的,就连山西,名义上还是他的管辖区,老蒋都不愿他染指。如果山东能被秦川他们拿下,也是东北和南京都可接受的结果,这总比放在反叛成性的韩复榘手中,更让两方放心的。

        想通了这层道理,张学良就开始转而积极地为秦川谋划出力起来,不仅批准他到南京,而且要总务处安排100万元,用于秦川南京之行时,上下打点的费用。

        所以,第二天,北平政务委员会就发表通电,称愿将从国外进口的物资,尽数用于国内的抗洪救灾当中。这条通电一处,立刻就被全国的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和评论,基本都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这时候的南京国民政府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在遭受全国舆论的指谪,原因就是救灾不力,毫无作为。连在上一轮和南京政见交锋中,被辛昕江海大开放策略给赢了一回的败将——广州国民党另立中央,这回也抓住这件事,大肆攻击蒋某人以军擅政,不顾国民苦难,恣意祸国。反正,第一次洪灾爆发后,南京的做派令中外大失所望,好不容易在两个月前挣下的舆论和外交资产,正迅速地被这场旷世大洪灾消耗着。

        通电一到南京,立刻就成了一块遮羞的绸布,让南京的权贵们大大松了一口气。毕竟,北平政务会可是南京国府的下辖,那边的粮食物资,自然也可算是自己的的了,这下谁再说政府不作为呢!

        仅又隔了一天,即7月24日,秦川坐飞往飞南京。除了他自己,他还带了两位随员,一个是自己的副官冯钰,另一个就是总务处的部员孟启鸰科长。他就是陪着秦川到南京花钱的人,是个苏州人,对南面的地头很熟,这次便以探亲的名义跟随。

        还有一位同样要到南京去花钱的人,便是山西新任的33军军长李生达。山西的军头杨爱源和孙楚徐永昌部被逼辞职,部队转业为工程兵,再加上前省长商震的32军外调热河,现在,他就是山西最大的军头了。

        之所以选他接任徐永昌的位置,就是在晋绥军中,他是最先向南京靠拢的人。现在省主席是阎锡山的前心腹赵戴文,把他放到唯一的正编军军长的位置上,也是南京有意制衡的权术手段。今天,他也奉命到南京,名义上向总参谋厅述职,实际上跟秦川一样,都是属于被中央拉拢的人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