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博弈开始了



京口书院的成功给了其余几院灵感,  以博晋书院为首,自然是不甘落后于他们的,在仔细打听过京口书院是如何招上来生后,  他们便也开展起了如火如荼的招生活动。

        有送厕纸的、有送豆子的、也有那财大气粗送布帛的,  一时间上书院报名入读竟成了人们争相去干的事。

        既然报了名领了东西,让去入读那便好好读上一读,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可能一辈子就这一次机会可以进书院读书了。

        虽然他们读的是扫盲班,学得是如何插秧种地,但都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  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他们在感受过一堂课,确认是真的在教导他们之后,  学得十分来劲。

        除了针对读书的学子正经开设的成体系的课程,不同的书院对百姓们开的课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比如那以做造纸生意为生的州县,就教导大家如何种植才能产出更多的作物加快形成秸秆。

        地型并不适合种植麦子,百姓们饥一顿饱一顿的州府,  教导大家如何种植脂麻。

        那天然靠湖靠海的,  教大家如何看水流捕鱼。

        自己家里能养的牲畜,  诸如鸡、豚,  也都分别开设的养殖课程。

        为了照顾百姓们白日们劳作,所有的课程都开放在太阳西斜时,  百姓们呼朋引伴来听讲,  说一句背一句,  很快有人发现,  知识点太多了,  今天背了明天忘,  这可把他们急坏了。

        无奈之下原想着学识字这么重大的事情自己怎么也学不会的人,也硬着头皮一同报了扫盲班。

        扫盲班教授的简单,基本上都是形象的给大家讲解字的出处,然后告诉大家笔划顺序,让大家在发的纸张上练字。

        开始有人不在纸上写,偷偷将纸拿回家给孩子留着,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后来发现书院是真财大气粗,纸张随便练,便是认字的书都会给发一套时,这种情况就少了很多。

        学习不易,所以大家学得劲头十分足,待他们学会儿了,就能在隔壁上课时记笔记,将知识作用在地里。

        而给扫盲班上课的人,则是报名来学习的读书人,有人不乐意,认为自己是来做学问期待可以入读博晋学院,获得举荐资格入朝为官的,怎么能为百姓授课。

        可当他们亲自教授,望着一双双因劳作而昏黄渴望的眼睛,心便被狠狠触动了。

        上课时他们注意力集中,别说交头接耳说话了,便是连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只顾着埋头学习。

        下课时百姓们会小心的围住他,对他说:“先生好好温书,一定能入读洛阳的书院的。”

        “我听张先生道先生可是书院学习前三的人。”

        “先生,这是我家昨日打的鱼,给先生拎上一条,先生可别嫌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