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四.二.四买东西(一)-第2/2页



提交彩礼也还要有一个仪式,小村那时候叫做相门户,这个相门户之前也还有一个过程叫做相亲。

相亲这个过程在小村那时候还是有的,它的存在我们在这里面说有一些本末倒置了,其实它发生在最前面,我们说这个叫做起意也许更合适。比如某一天,相处比较不错的两个人坐在家里面喝酒,哥两个你来我往的喝了几杯,用文辞说那就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不过还真的没有这样的丰盛。酒酣耳热之际,老哥两个往往也就会提到膝下儿女。比如大侄女儿十六了,该找婆家了,有没有人家呢?小村就那么大,谁家的闺女订没订婚那都是明摆着的,不会出现人家姑娘已经订婚了你还去说媒的。老哥两个,老哥年纪也不大,比如三十五六岁,四十(岁)上下,也或者就大一些。哥两个就说着:

这不,你大侄女还没有人家呢。

是吗,大侄女长得这么俊,又这么懂事儿,出落成大姑娘了,也该找个人嫁了。那什么,老张家老大我看着就不错,长得好看,个头跟大侄女般配,挺能干的,赶明儿个我去给问问,看看他订没订婚。

嗯,张家大小子,那孩子也还不错,挺仁义的。

……

起意之后,这老哥哥就去了老张家。还是老哥两个喝酒。还是那个酒过三巡,问起来大侄子的婚事,也就类似前面的说法,最终也是去问问,听个口信儿吧。

这两个都是问问,就有了后来的既然是这样了,那就把两个孩子都叫过来,让他们看看吧。这个过程,一般的就是女孩子的父母带着女孩子,在前面的老哥哥陪同下去男方家里面坐坐,没有酒席的。理由呢也很随意,比如在村里面串个门也不需要特别说明,况且也还是心知肚明的,比如邻村的就说我们路过,到你家喝口水(再走)。

那时候村屯来客人了,也就是一杯开水,后期也还有了一杯茶,早期的时候小村还是没有茶叶的,尤其是平常过日子的时候,是没有的,逢年过节,可能买回来一点儿。

两个孩子见了面,彼此没有不好的感觉也就行了,当然,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有不好的感觉得。

杯水待客虽然待承薄了一点儿,也或许会就上一些瓜子儿,不过瓜子儿这玩意儿,大多是黑色的大毛嗑,吃多了,手上嘴唇上就带了记号,往往都是象征性的吃一点儿,尤其是去相亲的大姑娘本人,是不会在嘴角上留下痕迹的。

那时候小村拿瓜子儿待客,炒的火候掌握的好,没炒糊,就很少出现吃几个粒儿就把手弄黑了,也还有为了解决这件事情,烧熟了之后的瓜子儿还会用干净的湿毛巾过一遍。

一杯水、几把瓜子儿招待客人,待承薄,却是在办着一件大事情,事情有了结果了,也就是该走的时候了,主人家也还有一句话:在这吃吧?

在这儿吃吧,是这么说,可是确实不能吃饭的,主人家也真的没有预备(吃的东西待客),这个在小村那时候是个常识问题,大家是不会犯这个错误的。若真的以实为实的留下来,接下来就可能给主人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根本就没有准备招待客人的饭菜,突然有人留下来吃饭了,拿什么招待客人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