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眉来眼去-第2/3页





        宁晏今年十七,不尴不尬,这年纪被称作舞象之年。

        简单点翻译,就是能跟大象顶牛,虽然现实可能大概率会变成大象的便便,但意思却也没错。

        这时候的年轻人,正是一身精力没处发泄的时候,属于典型的没事都要找事闹腾。

        而这首词确实辛老六当了半辈子官,被撵出去外放的时候写的。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矫情和老子不甘心。

        跟宁晏的经历,半点扯不上干系。

        宁晏顿时心里一慌!

        尼玛!

        抄诗有风险,以后需谨慎!

        下回一定不要刻意去装逼了。

        遇到比如赵斋长这种,非要较真的老头,自己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圆。被识破,就麻烦大了。

        当然,要你能赚很多钱,那就例外再说。

        “倒是那首,不负圣贤不负卿,与你倒是相得益彰。哈哈,少年风流,拨鼓弄萧,玉臂朱唇,却又能够坚守自我,一心向学,很好。”

        赵斋长眯着老眼表示,我很欣赏你哦。

        拨鼓弄萧,玉臂朱唇。

        老头,你很懂吗?

        看来也是老司机了。

        “宁晏!斋长训诫,你要谨记。如你所言,诗词不过小道,先帝官家,已经将诗词剔除科举,你不必沾沾自喜。如昔日柳屯田,文采风流当世无双,又能如何,风尘繁花迷眼,你当恪守本心。”

        比起赵斋长,张淳的话,就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首先,警告宁晏,不要嘚瑟。

        不过,很快,宁晏听得就觉得有些玩味了。

        “我余杭县学,虽然声名不显,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斋长与各位师长,都是饱学之士,只要你勤学努力,定能有所成就,学问一道,在于坚持,切不可急功近利,朝秦暮楚……”

        “学生明白!”

        宁晏点头,心里却非常的盘算。

        大宋的党争从朝堂蔓延,到民间学府,大家撕逼激烈。余杭县学不管是级别,还是综合实力,都属于是被碾压的那一种。

        现在,却凭空蹦出个宁晏来。

        眼看着,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一番了。可要是其他学院,这时候来个釜底抽薪,那就没得玩了。

        人往高处走,比余杭县学知名的学府,一抓一大把。

        合着说了半天,是担心我跟其他的学院,眉来眼去呀。

        “学生定会谨记教谕,就像今日一早,有人自称杭州府学弟子,找学生入杭州府学,还允诺学生银钱房宅,被学生言辞拒绝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